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六小龙”与一座城的共生“密码”
发布时间:2025-02-07 16:25:45

杭州的春天,总与“潮水”共生。

当DeepSeek的大模型以“东方智慧”惊艳全球,当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舞台舞动“中国式浪漫”,当群核科技的空间智能重构虚实边界……杭州“六小龙”已悄然化身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军”,以民营经济的澎湃基因,书写着杭州科技创新的时代答卷。

“龙”之于中国,是祥瑞与力量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追求;之于杭州,亦是创新与活力的化身,代表着这座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勇于突破的发展理念。杭州“六小龙”,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被冠以“神秘东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飓风,它们的血脉中流淌着共同的精神“密码”:生于民营经济的沃土,长于自主创新的激流,成于年轻团队的锐气。

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做好创新要甘于寂寞,要有‘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寥寥数语,流露的是杭州对以“六小龙”为首的科创企业的耐心培育与深情期待,彰显的是这座城市对创新发展的宏图远志和深谋远虑。

弄潮而立:杭州创新精神的实践丰碑

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科技创新迈向全球的生动注脚。然而它们的出现,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萌芽于杭州优渥的创新土壤。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明确强调,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阿里巴巴的崛起,让杭州一跃成为全球“电商之都”;城市大脑的应用,使杭州被贴上“全球智慧城市”的标签;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兴起,为这座城市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AIGC领域的创新突破,进一步推动了杭州向“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奋勇迈进……

再看“六小龙”,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企业开发的机器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侦察、工业巡检、建筑测绘及勘测探索等多个领域;群核科技重塑了智能家居的内涵,让空间智能渗透到了生活的角角落落;DeepSeek以其低成本、高性能、开源的特点,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匹黑马,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与迭代……“六小龙”出圈的背后,是杭州持续深耕数字经济领域的成果,也是这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比重再创新高,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7.1%,占GDP比重攀升至28.8%,这无疑意味着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然而,这座城市的发展“布局”并未止步。在2月5日杭州“新春第一会”上,杭州更是释放出了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官宣”要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如今的杭州,既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古典诗意,更具“弄潮儿向涛头立”的现代锐气。

阳光雨露:“老板友好型”政府的服务哲学

循着“六小龙”的足迹寻找成功的路径你会发现,企业的许多创始人并非杭州本地人,却纷纷选择在这里扎根创业。这座城市何以为“家”?

答案或许在于杭州独特的创新生态、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以及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从政策扶持到资本汇聚,从人才高地到产业协同,近年来,杭州持续为创业者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天地,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在这里找到最好的生长力量。

有人说,杭州是“老板友好型”政府,这座城市深谙“有为与无为”的辩证法,甘当培土施肥的“园丁”,默默地提供“润物无声”的服务供给,政府与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而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共生共荣。在企业不需要的时候“隐身幕后”,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种“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在“六小龙”的成长轨迹中清晰可辨。

群核科技创业伊始,三位青年才俊虽技术傍身,却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关键时刻,上城区政府主动出击,积极对接,为他们争取到了宝贵的1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公司负责人曾坦言,选择杭州,在于这里独有的“土壤”与“空气”。

“为等‘悟空’,西湖边两栋楼空置3年”的故事也广为传颂。游戏制作人冯骥的一句“隔壁的两栋楼能不能先别租出去,等我项目扩大了再来拿”的请求,让艺创小镇欣然应允,两栋办公楼空了整整3年,多次婉拒名人工作室、有潜质企业的加盟。

还有以“最多跑一次”为标杆的营商环境,如春风化雨般的助企政策,无缝对接、高效贴心的服务体系,让杭州成为了无数奋斗者心之向往的城市。去年,知名招聘网站发布《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杭州跻身“95后最向往城市”前五,仅次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人才净流入率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共生共荣:城与企的相互成就

过去,杭州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如今,杭州是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

这些年来,杭州市政府始终以包容开放的姿态,为企业、园区提供滋润的“生长”土壤;企业、园区则以持之以恒的创新,不断反哺城市能级跃升。这种双向奔赴的有力实践,不仅促进了科创产业的繁荣,也为杭州赢得了“创新活力之城”的美誉。

从首个提出“机器人+”到人工智能产业,不断迭代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成立之江实验室,积极布局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新型芯片、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等前沿项目;规划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数据是最有力的实证:在城市与企业的共生发展下,杭州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4位,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杭州“六小龙”的脱颖而出,是民营经济的基因传承,是创新文化的厚积薄发,也是政府与市场的琴瑟和鸣,城市与企业的相互成就。正如苏东坡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千古绝唱,今日的杭州,正以“创新”之笔,续写着“东方硅谷”的时代新篇。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徐可   编辑:徐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