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2025年,“杭州六小龙”的涌现,引发全球关注。六家科技新锐,虽然在领域和技术方向上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在创新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它们不仅站在科技的最前沿,还引领着各自行业的变革。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中,杭州在布局未来中培育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赛道企业。这也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些企业纷纷选择杭州作为创新的“发源地”?答案或许在这座城市深厚的科技创新底蕴和优越的产业环境中。
一心为企的服务理念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杭州用一系列贴心且精准的政策,搭建起创新发展的优质生态。
“游戏科学”《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几年前在象山艺术公社考察场地时,杭州西湖区艺创小镇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当时,冯骥一眼就看中了那栋带花园的办公楼。尽管《黑神话:悟空》仍处于研发初期,冯骥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希望能暂时将旁边两栋楼空置,等项目规模扩大后再租用。艺创小镇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同意了这个请求。结果,这两座楼空置了整整三年,直到冯骥的项目成熟并启动。
杭州的这种战略耐心不仅限于一个项目,它是一个贯穿多年的长期主义态度。例如,2018年,杭州的考察团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地下室发现了初创公司“强脑科技”。尽管当时,脑机接口技术仍属科幻领域,团队的技术和产品原型也不成熟,但考察团依然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未来潜力,并毫不犹豫地邀请该团队落户杭州,提供租金减免、专家支持等优惠政策。
这份远见和果断行动,让强脑科技迅速崭露头角,并逐步发展成全球领先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提供商。2023年,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在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帮助失去左臂的中国游泳队员点燃主火炬,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
杭州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还通过“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的崛起就得益于杭州的创新生态。宇树科技在创业初期,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雏鹰计划”扶持,随着企业不断成长,杭州政府还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扶持等全方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杭州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确保他们能在一个安静、专注的环境中成长。
一个理想的创新生态
“杭州六小龙”的成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一个理想的创新生态的支撑,让杭州成为了国内外创新企业的沃土。从“游戏科学”到宇树科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近年来,杭州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打造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了城市整体科技实力的跃升。2024年,杭州新增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33家,形成了以“1+2+33+7+N”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矩阵,其中包括1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3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7家省级实验室。
随着创新平台的不断扩展,杭州的科技企业发展也呈现出加速态势。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题,杭州专门成立了1000亿元科创基金。
市政府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一系列政策,推动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等措施,形成了从科技型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完整梯度培育体系。
数据显示,杭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7711家增长至2023年的1.5万家,占全省的35.9%;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4万家增长至2023年的2.9万家,占全省的25.4%。这一切都为杭州经济的创新驱动注入了强大动力。
不仅如此,杭州在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上也不断取得突破。国家实验室的顺利运营、超重力与极弱磁大装置的试运行、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的正式揭牌等标志性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杭州在国内外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
目前,杭州已连续三年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城市中排名第14位,并连续四年获得省科技创新鼎,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力。随着创新平台和企业的不断成长,杭州的科技实力正朝着更高水平跃升,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一条技术转移转化“高速路”
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开年后的杭州,平均每天诞生280多家企业,超过70件专利获得授权,近1700万元的资金投向初创型科技企业。
除了资金支持,杭州还专注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搭建了技术转移转化的“高速路”。在杭州市技术转移中心,全国首个成果转化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完成升级迭代,能够分析预测超9.6万家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科技企业的成果精准匹配,为其搭建起智能桥梁。强脑科技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的量产,突破了行业的技术瓶颈。
眼下,杭州新一轮经济政策包已经陆续落地。“我们刚刚作了研究,提出了‘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也就是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来带动产业创新,来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赛道。”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同时,《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杭州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拿出真金白银持续推进创新生态圈建设,为企业提供了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
从旅游名城,到民营经济强市,再到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这些年来,杭州的城市标签,随着经济形态的迭代升级而变化。如今,杭州的目标更加清晰——不仅要成为“风景天堂”和“西湖天堂”,还要向着“硅谷天堂”和“高科技天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