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7月5日有鸟类爱好者在西溪湿地莲花滩拍到水雉产卵,过去这半个多月里,前去莲花滩一带拍摄鸟类照片的人更多了。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水雉时隔一年再到西溪湿地繁衍后代,也成了杭州鸟类摄影圈子里的一件大事。
“7月初发现的那窝水雉宝宝已经破壳了。”西溪湿地工作人员姚可侃介绍,今年有更多水雉来到湿地,水雉家族有望大幅增员,“今年估计有4窝水雉宝宝在这里诞生。”
如今,莲花滩观鸟楼常常大清早就一位难求,不少游客、鸟类爱好者都早早地来到这里等候鸟儿入镜。“想要好位置得赶早啊!”一名摄友说。
“女王驾到”,水雉重返西溪产卵
位于西溪湿地东南边的莲花滩,是湿地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也是游客的重点观鸟地。从入口沿着石板路走到尽头,就是一幢木制建筑——观鸟楼。外头是夏季高温,观鸟楼内却有习习凉风,72岁的杨敬国固定好了机位,准备拍摄——7月5日,就是他拍下了水雉爸爸和4枚咖啡色的蛋。
“今年来了5只水雉,1雌4雄。看到没,那儿!”顺着老杨指的方向,只见约30米外,一只雄水雉正在一片芡实上觅食。“我们都叫它‘水凤凰’。”说着,平日里不善言辞的老杨眯起了眼睛,对水雉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水雉体态匀称优美,长着长长的尾羽,和传说中的凤凰颇为相似。不过,水雉的毛色并不鲜艳,倒有几分中国水墨画的神韵:头部、颈部前端以及两翼的羽毛呈白色,宛若留白;背、腹、尾羽呈现褐色向黑色的过渡,恰似用墨由浅转深;颈部后端是连片金色的羽毛,素雅中平添一分亮色。
与大多数鸟类不同,水雉属于“一妻多夫制”。雌水雉的体形比雄水雉大一些,会在繁殖期间为争抢领地而大打出手。不过,今年的水雉妈妈不用担心,整个西溪湿地只看到它这一只雌水雉的身影。“在西溪湿地,它就是‘女王’一般的存在。”姚可侃介绍,在“女王”的领地里,每一只被它相中的雄鸟都可以分到一块“封地”,用于筑巢、孵卵和哺育后代。
水雉基本一窝产下4枚卵,产卵后,雌水雉就可能另觅新欢,找另一只雄水雉交配,孵卵、育雏的任务都由“前夫”来完成。目前,4只雄水雉中,有1只已经开始育雏,还有2只正在孵卵,剩下那只也开始与雌水雉有踩背、梳羽等互动,看来也是好事将近了。“我拍了那么多鸟,雄水雉是最尽职的爸爸了!”一名鸟类爱好者说道。
水雉“引流”,“模特”却不只是它们
中午时分,莲花滩水域的不少鸟儿都躲了起来,雄水雉却站在烈日下,不时转动脖颈警戒猛禽偷袭,紧挨着水雉蛋一刻不敢松懈,还会翻蛋保持其受热均匀。近期,杭州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也给它们孵卵带来了很大考验。
另一方面,这两天,越来越多鸟类爱好者赶来与水雉爸爸一起守护新生命的破壳。老杨500人的微信群里也“吵”个不停,外地的朋友纷纷向他打听水雉的消息,有人甚至直接订了来杭州的高铁票。
俯瞰莲花滩5.11万平方米核心区,可以看到观鸟楼悬空于水面,与水域、小岛、滩涂、林地融为一体。这座不起眼的小楼里,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鸟类爱好者。袁雅婷是从舟山赶来拍摄水雉的摄友,自带仙气的水雉和西溪湿地优质的观鸟环境,让她不禁赞叹:“好美啊!这里的环境真的不错,既保护了鸟类不受干扰,又让我们不用晒太阳。”
“这两天人还不算多,等更多水雉宝宝出生,这里怕是站都站不下。”一名本地鸟类爱好者吃着自带的午饭,和身边的朋友说起水雉育雏的“奇观”,“雏鸟都躲在爸爸的肚子下,头都埋在羽毛里看不见,就露出几条细长的腿,太稀奇了。”
水雉的出现引出了观鸟人集聚莲花滩的盛况,这让本地鸟类爱好者感到骄傲,而这份骄傲有着更深层的底气。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累计观测记录鸟类224种,其中,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1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观鸟人逐鸟而行,能在城市里、家门口看到各种珍稀鸟类,对鸟类爱好者来说是莫大的幸福。近几年,西溪湿地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鸟类爱好者,更让本地鸟类爱好者脸上有光。
生态提升,翅膀与镜头在此双向奔赴
这么多的鸟儿,可不是一夜之间飞来给大家拍照的。
本世纪初,老杨在西溪附近安了家,他对这一带最初的印象是“高压铁塔上麻雀做满了窝”。伴随杭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近郊工农业发展,上世纪末,西溪曾面临环境污染的侵袭,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鸟类的生存环境被不断压缩。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积极建设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保护与利用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以赴留下美丽西溪。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20余年来,不断探索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最大“公约数”,水雉的选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姚可侃介绍,往年水雉都只在西溪湿地驻足1周左右,2022年莲花滩修复提升工程实施以来,水雉连续两年在湿地繁殖,表明了湿地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截至2024年底,湿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了750种,昆虫增加了441种,鸟类增加了145种。
生态环境变好了,不仅意味着新面孔的生物多了,也意味着新面孔的朋友纷至沓来。上海小伙陆施镛一结束中考就开始旅拍鸟类,第一站就定在了莲花滩,这也是他第二次专程来杭州拍鸟。来自辽宁本溪的孟广宇是退休后来杭州女儿家照顾外孙的,拿着女儿送的相机从零开始学习拍鸟,如今已经能轻松“听声辨鸟”了。
“摄影到最后就是拍鸟。”有着20余年摄影经历的袁雅婷说,去年初,她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始拍鸟,一发不可收,还忍不住花大价钱升级了镜头,“我拍过风光,擅长人文摄影,最终却迷上了拍鸟。”
大家为什么喜欢观鸟、拍鸟?有人说鸟类是生态的“指示剂”,珍稀的鸟类通常只在美丽的地方驻足,而生态就像鸟的羽翼,美好、坚韧但又容易被伤害;有人说鸟类像是人性的投影,无论是寿带鸟育雏还是水雉孵卵,都与人性共通,观鸟如同观自己。
鸟儿们用翅膀“投票”,鸟类爱好者也在用镜头“唱票”。前年,老杨受邀成为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姚可侃任副队长,他们引导新的鸟类爱好者培养良好的观鸟习惯,普及鸟类知识,传授观鸟经验。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46人,2024年志愿者服务累计时长达1142小时。每天都有快乐的翅膀与惊喜的镜头在湿地内双向奔赴,这本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