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生态、科技、文旅融合,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绘就“两山”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6 14:16:59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也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9月25日,“人与青山两不负”网络主题采风团走进西溪湿地,实地探寻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生态修复、科技护湿与文旅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

步入西溪湿地,城市的喧嚣便被抛诸脑后。“快看!那只鸟在抓鱼吃!”顺着观鸟爱好者们的镜头望去,水中的涟漪还未散尽,一只水鸟已隐匿于芦苇丛中。莲花滩观鸟区——这里既是水鸟主要栖息地,也是观鸟爱好者集聚地。

“近年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目前鸟类达224种、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较前些年有明显提升。”西溪湿地管理局湿地保护科负责人张巧玲表示,这得益于西溪湿地水环境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一期、二期)的推进,以及“飞羽”志愿者服务队组建、“飞羽”导赏员养成计划实施,既吸引民众参与护鸟爱鸟,也为鸟类和生物监测提供有力支撑。

为湿地构筑保护屏障的,还有“生态大脑”。来到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大厅电子屏上,水质、土壤、大气、生物活动等实时数据清晰呈现,直观展示湿地“生命体征”。据悉,该中心于2024年3月上线试运行,是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

“依托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湿地已构建‘星空地’一体化感知网络。”西溪湿地管理局数据资源科负责人余卉解释,全域布设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如同“神经末梢”,能全天候监测核心生态指标。此外,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高光谱设备水质解译准确率超85%。中心还能实时核算湿地碳排放,结合土壤、植被、水体碳储量数据评估生态系统碳收支,实现“一屏调度全园”,推动湿地治理从“人治”迈向“智治”。此前,系统曾提前预警“水葫芦”大量繁殖风险,助力工作人员及时处置,凸显科技护湿的精准高效。

“绿水青山”未语,“金山银山”正来。湿地不仅是动物们的天堂,也是游客们青睐的世外桃源。乘船驶入“十里芳菲”度假村落,七个岛屿如珍珠散落湿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尽显。

度假村“村长”张强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他回忆,过去这里是普通农村,家家户户有鱼塘、养猪,猪粪倒入水网导致村落异味明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后,湿地重焕生机,湿地保护带来了好生态、好风景,也吸引了人流与发展机遇。“水上村落保留了西溪原貌民居,我们还打造了花神庙、芳菲食堂等体验点,让游客感受原汁原味的西溪生活。”

从生态修复到文旅融合,从立法保护到数字化管理,开园二十年来,西溪湿地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同时,探索出“保护与利用共赢”的发展路径。截至2024年底,其累计荣获“国际重要湿地”“国家5A级景区”等30余项国家级以上荣誉,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2亿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陈天怀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