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方健国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对市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杭州市全民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起草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开展健康促进立法是杭州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优先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杭州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一个重要根基。本次条例的起草,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法律、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健康治理领域的法治建设。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健康法治建设”;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健康政策审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方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具体办法”;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地方健康促进立法成为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具象化举措。
二是着力解决迈入超大型城市进程中突出的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市常住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公共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恶性肿瘤等患病率增加,健康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形势更加严峻;吸烟、过量饮酒、高油高盐高糖食品过量摄入,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逐年增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发严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领域、跨层级、多部门协同应对。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更好地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格局,为更高水平推进健康杭州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从而使广大市民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
三是固化杭州健康城市建设特色先进经验的重要举措。杭州是国内最早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5年全国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排行榜名列榜首,连续5年被清华城市健康指数评价为“引领型”城市,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制定条例有助于全面梳理我市健康城市建设标志性成果和特色经验,将其在立法层面进行固化,推动杭州加快打造健康中国示范区,为健康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杭州范本”。
二、起草过程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健康促进立法工作。在2021年,条例就被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调研项目。2022—2024年,条例连续三年被纳入市人大立法计划预备项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各级领导多次专题调研指导条例起草情况,并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指导意见和建议。2025年1月,条例被纳入今年市人大立法计划正式项目。主要起草过程为:
一是深入调查走访。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司法局成立立法工作专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和深圳、上海等地的健康促进立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健康中国战略的系列文件进行深入技术调研,并赴余杭区径山村、西湖区北山街道以及上城、拱墅、萧山、建德等地有关单位,专项调研镇街、部门和有关单位以及群众代表对健康促进立法的诉求。对收集到的有关推动健康影响评估、健康企业信用、健康融入空间规划、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中医药服务健康促进优势等意见建议,在条例中均予明确。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条例先后在全市卫健系统内部以及市直各有关部门等进行多轮征求意见。今年3月,市卫生健康委向市司法局报送《条例(草案)》(送审稿)后,进而通过网络问卷面向社会公众调研市民普遍关心的14个方面问题,以进一步明确立法思路。通过面向市直各部门以及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多轮征求意见,以及向社会公示草案、召开20家政府立法联系点和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相关企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期间,该立法项目受到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杭网议事厅开展专题协商,共吸收采纳意见建议30余条。
三是科学研究论证。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有关卫生法学相关领域专家等,对条例框架以及健康管理员制度、生前预嘱、健康生活等热点问题深入研究论证。对拟确立的主要制度、具体条文表述和重点问题等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和修改完善工作。6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暨军民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条例(草案)》,根据会议精神,对草案体例、全民健康促进定义以及健康影响评估、医学人工智能等内容作了完善,形成《条例(草案)》审议稿。6月5日,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
三、主要内容说明
条例的制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既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优先”的工作方针,又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传承精华。《条例(草案)》围绕促进全民健康,从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影响评估、健康产业、数智健康等七个方面展开,共十章五十一条,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关于健康服务
《条例(草案)》致力于构建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第七条至第十八条主要内容为: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医防融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加强妇幼、老年人、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力度;推进体卫结合、建立运动处方库;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亮点内容:第八条提出了“探索建立生前预嘱制度。”该内容旨在探索帮助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减轻临终痛苦。第十五条提出鼓励用人单位设立健康管理员,倡导企业设立首席健康官,以促进职业人群健康。第十八条对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规范就诊问题和合理限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行了要求,以预防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二)关于健康保障
《条例(草案)》推动从制度层面保障健康权益,构建支撑体系。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三条提出: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参保人群覆盖范围;创新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模式;完善健康人才政策,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发展机制;设立健康领域信用体系,强化健康信用建设等。亮点内容:第十九条规定了“非我市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按有关规定可以持居住证参加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该条款体现杭州人文关怀,保障相关人群权益。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多部门应当协同建立健康领域信用体系,以推进“信用+健康”场景建设。
(三)关于健康环境
《条例(草案)》规定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规划与生态建设。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八条中要求:将健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因素,保障健康设施用地,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预防和治理,强化环境健康监测预警;鼓励健康建筑发展,推广绿色建材与人性化设计;以及把伤害预防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全领域等内容。
(四)关于健康生活
《条例(草案)》倡导树立公民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健康管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六条主要提出:鼓励食品企业生产低盐、低脂、低糖食品;推广“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行动;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控烟限酒;倡导全民健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亮点内容:第二十九条明确家庭和个人应当提升体重管理意识,倡导吃动平衡,科学管理体重,回应社会关切。第三十二条“鼓励高盐高脂高糖加工食品、酒精饮料的销售者在有关商品的销售区域设置健康提示标识。”以此促进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引导健康消费行为。第三十六条提出探索建立健康积分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活动。
(五)关于健康影响评估
我市为全国健康影响评估立法工作六个联系点城市之一(唯一的省会城市),健康影响评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条例(草案)》专章规范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固化先进经验。第三十七条至第三十九条明确我市应当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制定、实施影响公众健康的相关规划、重大公共政策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等,应当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并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和技术支撑机构。
(六)关于健康产业
《条例(草案)》推动健康产业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第四十条至第四十二条对促进现代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与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开展健康科技攻关,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和支持研究型医院建设等提出了相应要求。
(七)关于数智健康
杭州数智健康工作一直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条例(草案)》特设“数智健康”一章,固化先进经验、引领发展、彰显特色。第四十三条至第四十六条中提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公共卫生、数字健康管理等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智慧健康城市发展;建立健康促进数据汇集共享机制,集成健康促进相关数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实现健康预警、个性化健康方案推送、家庭医生服务等,为公众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数智医保建设,提高基金监管能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以上说明及条例草案,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