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大城北地区规划范围涵盖上城、拱墅、余杭、临平区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约308平方公里,是市委确定的城市八大重点发展区块之一。高质量推进大城北规划建设工作是落实市委推动实现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拓展城市战略发展空间、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报告,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重大事项监督权的重要体现,更是人大常委会助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具体行动。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计划工作安排,城建环保委坚持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等形式对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为深入、全面调研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4月份谋划启动有关工作,制定了《关于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推进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重点调研内容、方法步骤、时间计划等工作要求。
前期调研阶段,暨军民主任高度重视,多次听取城建环保工委有关听取审议准备情况汇报,6月16日又专题带队实地调研杭钢工业旧址综保工程、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等大城北区域内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就大城北地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出指示。陈卫强副主任先后两次专题现场调研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工作,听取了市建委、发改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8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市城投集团和商旅集团等市级建设主体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于6月10日带队进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总站听取上城、拱墅、余杭、临平区人大常委会以及4个城区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4个城区人大也同步组织开展相关调研监督、进代表联络站等活动。
本次听取审议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中心工作。听取审议重点对照市委确定的“大城北运河文化带”定位和大城北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的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核心目标,一是聚焦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主要包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河沿线景观风貌整治提升、大运河航运功能转化等工作情况;二是聚焦杭钢百年工业遗存开发利用工作,重点关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状况,原杭钢、炼油厂等工业厂区地块治理修复再开发建设情况;三是聚焦大城北核心区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关注杭钢遗址公园、玉湖公园等重大项目引领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关注杭钢算力中心等AI领域产业项目发展情况。
(二)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助力作用。听取审议重点关注影响和制约大城北发展的资金保障、行政审批、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着力发挥人大助力作用。主要包括:一是大城北统筹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二是区域产业发展问题,三是涉铁和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审批问题,四是断头路问题,五是变电站、污水泵站、净水厂等邻避设施建设问题,六是污染土治理问题,七是渣土消纳问题。
(三)坚持绩效导向,突出民生优先。一是关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特别是断头路、快速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情况。二是关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特别是学校、医疗、商业、公园、停车场等民生设施保障情况。三是关注科创和文创等产业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重点紧盯科创和文创产业用地规划布局情况,相关产业引进和培育等情况。四是关注生态保护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重点关注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情况。
二、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总体情况
我市于2018年正式启动大城北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已分别于2018—2020年,2021—2023年连续实施两轮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市委明确将大城北地区列为我市八大城市重点发展区块之一,并启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大城北地区以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为核心目标,在市政府统筹推动下,累计完成各类建设项目100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规划建设成效显著,核心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调研也发现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一是规划建设的统筹还需进一步增强。大城北地区涉及城区多、建设主体多,虽然市政府成立了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指挥部专班,也编制了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但各城区所属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仍以属地为主,相关项目建设安排也以属地为主,一些涉及跨城区、涉及多个建设主体的建设项目规划建设还不够同步。二是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受财政体制、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不同城区间的公共设施还未实现共建共享。特别是石塘区块与崇贤区块相互交错,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共建共享还需进一步提升;各城区交界处教育等资源还未实现共享,“就近入学”等要求还需进一步落实。三是部分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涉铁路、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涉土壤污染治理等项目部分手续需报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发改、园文、生态环境等部门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渣土消纳和处置问题作为制约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城管部门在落实属地责任的同时,对区域内部渣土消纳处置的统筹力度还不够足,一些项目还存在渣土外运难问题,渣土长途运输带来的扬尘问题也较突出。
(二)大城北地区科技和产业发展能级还需进一步提升。大城北地区虽有一定产业基础,但总体上产业空间分布较散、头部科创企业偏少、产出效益较低,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能级和创新水平仍然偏低,对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一是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大城北地区308平方公里范围内虽有2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经开区、4个省级特色小镇,但各个平台均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未能形成明显优势产业,规上企业营收不高,龙头企业和链主型企业数量偏少,产业发展能级不足,在全市层面竞争力仍然偏弱。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大城北范围内除杭钢算力中心与AI智能科技联系相对较紧密外,其他产业以文旅、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科技创新产业相对匮乏,特别是科技创新实验室、研究院、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布局少,科创空间不足,人才引育不如城西科创大走廊密集,3个省级以上平台研发费用仅约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四分之一。三是低效用地总量还较大。据市建委提供数据,大城北地区现有低效工业用地约2.1万亩,占大城北区域内工业用地总量的83%,占比较高。且产业园区存在大量空置房屋,产业园区土地利用不充分。四是大城北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够合理。部分区域用地受铁路、高速公路割裂问题突出,成片开发、产业引进难度大。“一带一心六片”相关产业规划关联性不高,产业集中发展优势不突出。
(三)重要基础设施和民生配套短板还需进一步加快补齐。截至2024年末,虽然大城北区域内“五横六纵”框架路网基本成型,路网建成率提升至77%,轨道交通站点800米覆盖率提升至46%,同时城北净水厂、祥符水厂扩建、桃源变等一批基础设施以及大运河杭钢公园、良渚玉湖公园、城北万象城等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标杆项目陆续建成投用,但大城北地区基础设施等仍存在明显短板,如道路方面,平炼路、崇文路、崇超路等主干道路受铁路线、铁路货场、绕城高速、大运河等阻隔形成的断头路问题较突出,公共设施方面,污水3-5泵站、石塘泵站等项目建设滞后,导致城北净水厂污水收集量不足,影响设施效能充分发挥;电力石塘变等重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运河两岸绿道受油库等设施阻隔也无法全线贯通;民生设施方面,长睦等外围区域大型商业和优质医疗设施仍较少,难以有效满足周边居民休闲娱乐及居民就医需求。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站位,高质量推动大城北规划建设。一是要紧扣大城北作为杭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级和城市发展战略新空间的定位,进一步科学谋划好39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土地的规划布局。二是要紧扣大城北地区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良渚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遗产格局,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底蕴优势,重点围绕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进行规划建设。三是要紧扣“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的规划定位,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为牵引,加快构建“一带一心六片”的发展格局。四是要做足“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惠民”等融合发展文章,以大运河文化、工业遗存活化等特色文化为牵引,融合科技、旅游、民生等要素,打造更多科技赋能文化的新场景,构建沉浸式主题文旅体验带,开发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品质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大城北地区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
(二)进一步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大城北规划建设统筹。一是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专班作用。市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市城乡建设管理高质量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指挥部专班统筹协调作用,按照既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筹资、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强化问题发现和协调解决,为推进大城北地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要进一步提升部门协同推进的责任意识。围绕大城北规划建设面临的污染土治理、文保报批、涉铁项目报批、渣土外运、油库搬迁、绕城改造等难点问题,市政府要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园文、发改、城管、规划、交通等职能部门提前谋划,深入研判,加强沟通,有序推动各类问题妥善解决。市财政局要统筹协调落实资金保障需求。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城北地区重大项目建设时序的统筹。特别是要重点加大对城北地区断头路的梳理,加快打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平炼路、崇超路等主干道路,加快推进康良路快速路建设。要提前启动污水泵站、变电站、垃圾转运站等邻避设施建设。
(三)进一步提升品质,发挥城市发展重点板块引领示范作用。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大城北地区规划编制质量。要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强对大城北地区空置住宅、办公楼等情况的研判分析,合理安排各类规划用地。要谋划好大城北地区重要标志性项目建设,保障落实各类产业用地需求,谋划好运河沿岸油库搬迁选址等重大事项,统筹解决好区域内渣土消纳问题。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大城北地区配套设施承载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提前谋划绕城高速改造提升等工作;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重点加强大城北区域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生态保障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强化三白潭等湿地保护;推进产业配套设施和科技创新设施建设,为“科创+文创”产业做好空间保障。三是进一步提升大城北产业发展能级。要在现有省级产业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布局科技创新产业,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产业发展能级,积极争创国家级平台载体,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产业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实现大城北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
(四)进一步聚焦创新,打造科创文创双轮驱动发展新空间。一是要优化完善功能布局。围绕“科创+文创”双轮驱动发展目标,合理优化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积极引入或培育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型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创文创产业发展新高地。二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要充分利用发挥大城北地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工业遗存等独特文化资源优势,运用科技赋能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文创街区、园区等空间载体,培育壮大数字内容、文旅科技、创意设计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要完善人才引育体系。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针对重点产业赛道,精准引进科创与文创领域的高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为“科创+文创”双轮驱动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