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落实省委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重要举措。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工作情况报告的实施方案》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杭州路径,努力在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上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3元,增长4.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7676元,增长10.1%。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内容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1.扎实做好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成立市以“千万工程”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由市委和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下设七个功能组,建立综合统筹、例会推进、项目调度等7项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两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示批示,先后12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工作落实。以市委一号文件印发《杭州市以“千万工程”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实施方案》,配套出台10个专项政策文件。率先构建起了以“三提三增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体系。富阳、淳安成功列入全省缩小三大差距全域综合试点。
2.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一季度,30个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8.8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37%。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较去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淳安县入选全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汾口镇、威坪镇等10个中心镇获批为省级中心镇。研究制定《杭州市关于加快新一轮中心镇培育的实施意见》,推进“一镇一策”定制化方案。制定《杭州市区县(市)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辐射实施方案》,实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项目380个。
3.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平台。着力做强县域平台培育富民产业,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8%。淳安经济开发区水饮料等4个产业平台通过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验收命名,累计创建18个,已通过验收命名8个。累计创建省级特色小镇30个,已命名25个。着力培育土特产全产业链,累计培育单条产值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20条。实施“千村千味”计划,已培育民宿村、电商村、美食村、露营村、艺术村等产业特色村200个。
4.打造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持续擦亮“千万工程”源起地金名片,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建设未来乡村186个、数字乡村436个。深入推进农村管线序化、农房改造、村道提升新“三大行动”,成功承办全省首届现场会。深入推进乡村“四治”融合。持续推广“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民主协商模式,萧山“智慧印章”经验全省推广,余杭“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案例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
5.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2023—202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超常规推进西部公共服务补短提升。淳安县列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上城、拱墅、滨江、萧山、淳安列入全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萧山区、钱塘区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试点。教共体实现公办和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累计组建县域医共体34个,实现村级标准化卫生服务点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6家,每万名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28人。
6.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积极拓展城乡就业岗位,1—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83场,发布就业岗位42万余个。全市浙里找零工平台发布零工岗位9.49万个。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829家,吸纳农民就业超7.3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8.69万户,吸纳就业18万余人。建成技能型企业660个、技能型社区41个、技能型乡村69个。
同时,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累计排查“三清一促”回头看问题731个,整改率64.2%;闲置、低效利用、被侵占等问题资产356宗,整改率39.9%;问题债权金额13.65亿元,已清收率38.8%;已开展审计清理的村社1911个,占比80%。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和惠农补贴发放不到位整治,聚焦“三补贴、两项目”,对2023年以来资金开展全面排查,涉及问题资金3215.49万元,已整改到位1827.69万元。
(二)市委重点部署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1.多措并举推动农民增收方面。坚持以西部山区4县农民增收为重点,千方百计拓宽集体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制定《杭州市推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完善农民增收政策“工具箱”。在产业上重点发展乡村土特产、山林经济、综合种养等乡村富民产业。在就业上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增加就业岗位。深化“共享村居”建设,1-5月盘活闲置农房1562宗,增加财产性收入7487万元。二是巩固提升“8050”成果,以集体经济50—60万元村为重点,量身定制“一村一策”增收方案。截至5月底,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82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66.2亿元,837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超55万元。三是多维度深化共富帮扶。因地制宜培育打造共富工坊、共富新农园,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829家,带动人均月增收超2800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亿元。打造新型“发展飞地”,推动淳安“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在西湖区、钱塘区落地,引导国企民企通过“政企村农”合作,成功落地“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淳安胡家坪云顶桃源等共富项目。
2.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方面。聚焦“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5大业态,大力发展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现代都市农业。一是实施“一链百亿、十链百亿、百链百亿”工程,新启动培育产值5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3条、3亿元以上3条、1亿元以上4条。41个产品入选全省土特产百品榜。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菜篮子”国考连续三轮优秀。成功举办2025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和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连续七年居榜首。余杭区瓶窑镇列入国家级农业强镇创建。二是实施“和美+”六大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联动发展。新启动建设特色村30个、“千万工程”精品线20条、城乡风貌样板区8个。全市成功列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萧山区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列入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启动开展农房改造1万幢、管线序化60个村、村道提升200个村,目前农房改造已完成6104栋,村道提升已开工185个,农村管线序化已完成14个村。三是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5.14万人、农创客1.15万人、农村电商人才2846人,打造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3个,115人入选省“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
3.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方面。聚焦“强城”“兴村”“融合”,谋划实施缩小“三大差距”项目162个,年度计划投资323.77亿元,目前已完成55.7%。一是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制定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和实施方案,13个区县(市)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并录入全省规划“一张图”系统。全市形成“四主四副、主副联动、东部放射、西部网络”的发展轴空间结构。淳安县“秀水富民”发展轴列入首批省级发展轴。完成100个乡村片区组团摸排,今年启动建设50个。推动淳安下姜村等4个村列入全省首批重点村名单。二是深化市域内协作帮扶。持续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三大机制。今年已落实协作资金4.1亿元、“联乡结村”资金7770万元,实施协作帮扶项目292个。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辐射,完成新建燃气管道83公里、改建128公里,新建农村公共充电桩1018个。农村公交一体化率提高到94%。三是深化公共服务“七优享”。推进义务教育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提升至95%。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超90%。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超90%,经验获全国推广。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省内异地结算定点医院开通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低保标准提高到1301元。四是大力度引导农民转移集聚。持续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季度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提高到45.27%。淳安县去年转移集聚1326户4226人,今年预计超8000人。桐庐县实施乡村富美“四优”工程,启动空心村整治等项目26个,预计转移集聚320余户、1072人。
4.深化科技强农行动方面。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协同攻关。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大院名校深度合作,近4年全市农业授权专利64件,制定国家、省级标准6项,农作物植物新品种授权295个。建立市级种质资源圃47个,收录农作物种质资源1000余份。二是强化农业数字化改造。推广“数字化”+“工厂化”“园区化”“电商化”等模式,累计打造数字化种养基地194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65家、未来农场6家、数字大田4万亩。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建成临安山核桃、塘栖枇杷、建德草莓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大脑。三是强化农业科技主体培育。培育形成甲骨文、托普云农等1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和杭州准独角兽企业。累计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小院16家,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85个,市级农业科普基地27家。建立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172家,基层农技人员1921人。
5.深化机械强农行动方面。一是强化机械赋能。建成现代农事服务中心38个,1590台无人机植保、无人收割机等配装北斗定位系统,构建起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82%。全国智慧农业现场会、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推进会等在杭州召开。二是推进宜机化改造。加快农业标准地建设,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超10万亩。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4.57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57.28%。融合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实施氮磷拦截沟渠和农田退水“零直排”区建设,创建省级绿色农田和市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个。三是有序推进二轮延包。余杭、临平、建德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萧山、钱塘、富阳和桐庐成为第二批试点。临平区延包合同签订率达98.49%。
6.持续推进“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等改革举措方面。出台《杭州市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136”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地、产、粮、人、策、治”等重点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一是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在全市统筹建设43家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和99家庄稼医院。试点开通23辆“供富大篷车”,覆盖西部2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培育国家级示范社49家、省级86家、市级432家,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二是强化要素保障。2025年市本级涉农预算安排16.7亿元,同比增长8.3%。明确安排不少于5%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推进“种楼”“种粮”利益分享,已完成3000亩耕地、1200亩林地、1000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异地代保。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地流转管理,主要涉林区县基本建立林权收储与流转交易平台,落实1823块、逾92.7万亩集体林地流转数据平台入库。探索林业“标准地”改革,实施林地标准化改造11500亩,淳安县林业“标准地”改革案例入选国家十大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四是探索区域用水权交易改革,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形成千岛湖用水权交易实践成果,入选全省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三)上年度审议意见落实情况以及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推进情况
1.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市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及乡村振兴“二十三条”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中提出的四方面十二项问题整改巩固提升情况。对2024年审议监督提出的四方面十二项问题,持续跟进落实,不断取得实效。一是在推动“农业更强”方面。针对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与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协同攻关,建立农技产业技术团队11支、农技首席专家工作室39个。针对农业发展空间挖潜还需加强探索的问题,积极向山地森林要空间、向综合种养要空间,启动第二批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项目,累计建设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20个。巩固发展稻田新型综合种养,发展新型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以上。针对农业“双强”行动还需继续深化的问题,进一步聚焦农事服务中心、设施大棚建设和先进农机具购置,建成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区、创新基地和智慧农业产业园、智慧农(牧、渔)场,提高科学种养水平。二是在推动“农村更美”方面。针对规划引领还要加强的问题,在2024年完成75个乡村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基础上。今年指导13个区县(市)全部完成“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规划编制。同时在全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维护方案编制,推进“三线”布局正向优化,破解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碎片化”问题。针对“三大行动”推进要攻坚克难的问题,今年有序推进农房改造1万幢、管线序化60个村、村道提升200个村。针对村居长效管护还要加强的问题,出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地方标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跨行政区域协管机制。三是在推动“农民更富”方面。针对村集体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激活的问题,聚焦349个巩固村,实施“一村一策”。推广“运营前置+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村庄经营方式,引育乡村职业经理人(运营师)308人、运营项目872个。针对低收入农户增收仍需高度关注的问题,今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000个以上,助力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灵活就业。有序提高低保标准到1310元。针对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还需持续深化的问题,因业制宜打造一批梯次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10亿、1亿元全产业链。目前全市有14条产值超10亿元产业链列入省级产业链。四是在推动“保障更有力”方面。针对要素支持有待加强的问题,研究制定新一轮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市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长8.3%。建立市域空间规模统筹机制,全额保障发展轴实施项目用地。针对人才支撑有待加强的问题,多途径推动城乡人才双向奔赴,打造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3个,西部五区县(市)新引育青年人才6368人。针对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待加强的问题,依托30个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县城产业平台集聚、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季度完成年度投资18.82亿元、进度37%。
2.前期基层调研座谈中基层反映较多的问题。一是针对乡村产业用地指标落地制约较多的问题。依托发展轴专项规划,确保市区两级方案中明确的重大项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布局,保障项目落地。制定下发《杭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对乡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加强政策支撑。推进永农集中连片布局,调整永农面积3.18万亩。推进“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新增套合面积7.38万亩,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个。批复占用林地项目512个。二是针对乡村发展人才引育困难的问题。实施千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和村播成长计划,每年支持50名50周岁以下符合条件的“新农人”免费参加涉农专业专、本科学历教育。加快建设现代化农创园、“农创客”共富基地、青农飞地,建德市入选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桐庐县、建德市入选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持续组建“人才西进帮帮团”,开展专家技术帮扶。加大对在西部区、县(市)就业创业的应届大学生生活补贴支持力度。三是针对强村公司致富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着力推进强村公司规范提升,鼓励跨村联办、村企联办强村公司,规范财会管理和运行机制,引导稳健开展资产经营、社会服务、订单生产、工程承揽等多元经营业务,谋划实施市场风险小、经营收益稳、资产能保值增值的发展项目。健全完善“村集体+强村公司+专业团队+农民”利益联结,持续提升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
3.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等工作推进情况。在基层减负方面,制定《农业农村领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方案》,在“减负在线”系统上线“乡村振兴专项整治”模块,设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耕地保护”等6个监管板块。开展“科技助农下乡”等联送服务,以“主动下沉”为基层减负。在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方面,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振兴资金使用,建立专项整治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强化“问题排查—整改销号—制度完善”闭环工作机制。“三资”管理累计排查出问题2441个,已整改1231个。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累计排查发现问题47个,已完成整改27个。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在工作推进层面。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升。个别区县(市)、部门对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上热下冷”的观望心态,主动谋划、攻坚破难的劲头不足。各地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政策衔接、协同联动等方面体系还不够统一、力度还不够平衡;二是方式方法不够有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富民增收的方式方法上仍然趋于传统,尤其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拓宽增收渠道上缺乏突破性举措,一些改革试点“盆景多、风景少”,具有牵引力、辨识度、标志性的重大项目不多,利益共享分成机制还不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未充分释放;三是要素匹配仍需强化。部分区、县(市)在发展轴项目谋划中存在“贪多求全”、体量偏大、项目不精准等问题,对用地空间、指标、资金等要素保障与资源统筹不足,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有待进一步做好相互衔接匹配。
(二)在三大差距层面。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2元,增长4.1%,增速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7513元,增长4.9%,增速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萧山/淳安倍差为2.16,较去年同期扩大0.01个百分点,远超省定1.53目标。二是西部区域比重呈下滑态势。一季度山区4县GDP总量占全市的比重8.2%,相比2024年末下降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7.4%,相比2024年末下降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7.1%,相比2024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三是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如在医疗卫生方面,2024年全市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25人、注册护士5.95人。同期淳安县为4.6人和4.52人,建德市为4.33人和4.96人,桐庐县为4.23人和4.17人,临安区为3.88人和3.56人。尤其是西部偏远乡镇、村,在就医、配药便利度等方面差距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抓好重点指标重点项目。一是抓共富指标。紧盯省里明确的20项重点指标,特别是其中的短板指标,把山区4县作为工作重点、难点,持续跟进、久久为功,加强监测评估和结果运用,确保各项指标任务稳步推进、见到实效。二是抓缩差项目。对“强城”“兴村”“融合”三类项目,建立分层分类动态管理机制,指导区、县(市)按照“成熟度、关联度、贡献度”三原则精准申报项目、调整完善,做到精准入库、动态管理、高效推进。三是抓发展轴建设。建立发展轴项目“谋划-申报-开工-投产-验收”全周期管理机制,特别是把联农带农产业项目作为发展轴建设的重点来抓,积极争取落地一批“两重”“两新”项目。
(二)抓好乡村片区组团发展。一是加强党建联建。建立由区县四套班子领导、职能部门或乡镇主要负责人亲自领衔、牵头主抓的片区综合党委,完善会商研判、统筹协调等机制,高质量推进产业培育、项目招引和设施建设。二是做强强村公司。每个片区结合实际组建强村公司,立足“土特产”资源禀赋,统筹谋划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组团成链”的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规划项目产业,明确功能定位,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到2027年,全市要建成100个重点村片区组团。四是强化资源整合。系统谋划水、电、路、气、数字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注重设施、资金、阵地、人才等各类资源的统筹整合,把各类资源要素优先投向能形成合力、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和跨村共享项目上。
(三)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是跟进盯牢分类施策。以集体经济50-60万元村为重点,逐个分析、解剖麻雀,重点查清资源禀赋限制、产业方向不明、人才支撑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薄弱根源,“一村一策”制定提升方案,定期调度、销号管理,确保每个村都有实实在在的进步。二是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把山区4县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行政村优先纳入片区组团和发展轴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通过片区内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强村带弱村,让薄弱村搭上区域发展快车,借势借力提升“造血”功能。三是选优配强带头人。抓住村级换届契机,选优配强班子特别是带头人,把“能带富”作为关键标准,拓宽选人视野,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才、退役军人、优秀大学生中选拔政治强、懂经营、善治理的村干部,提升村集体经济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水平。
(四)抓好西部山区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富民产业。进一步梳理、分析各地产业布局和类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号”,做好农文旅融合等增量文章。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使农民有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机会。二是深化协作帮扶。紧盯人、财、物等基本要素扶持,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推进农民增收政策“工具箱”,为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支撑等提供菜单式服务。聚焦山区4县重点薄弱区域,充分发挥联乡结村、区县协作的机制优势,引导资源要素向山区4县定向精准帮扶,做好“一业一策”“一村一策”文章。三要压实增收责任。科学构建“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乡镇干部联村、村干部到户”的闭环机制,建立容错机制,确保责任压实不转嫁为基层负担。建立乡镇干部低收入农户结对包联机制,通过“一户一档”动态监测、“一户一策”增收方案,帮助农户增加收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