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杭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05年杭州市政府批复了《杭州市笕桥路历史地段保护规划》。2007年,原江干区政府编制了《杭州市笕桥路历史街区保护实施方案》,同年5月获杭州市政府批复。2012年,编制了《江干区笕桥历史文化街区总体实施方案设计》,对笕桥历史文化街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施方案没有很好地落实。2016年7月,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历史文化街区,新一届上城区政府成立后,于2023年重启《杭州市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保护规划》由上城区人民政府委托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由规划文本、图集和附件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共七章71条。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重要内容。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暨军民十分重视《保护规划》审议工作,带队赴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保护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陈卫强等分别赴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工作座谈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结合前期征求意见及审议工作推进情况,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对《保护规划》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形成审议意见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责任和担当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要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履职,狠抓落实,真正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二是进一步落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责任链”。市政府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和保护工作的协调,属地政府及街道要强化保护管理主体责任,村(社区)要强化保护意识,引导教育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保护工作,齐抓共管,协同保障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在协同保护中要突出重点,进一步提炼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内涵,系统构建保护体系与保护对象,对历史建筑、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居民生活方式以及桑茧蚕丝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等进行深入调研,加强针对性保护传承利用,体现笕桥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独有特色,真正讲好笕桥故事。要重视活化利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展示,体现保护的时代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机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系统性保护,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将各类遗产保护空间管控引导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一张图”管理。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文化遗产保护前置机制,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空间单元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规则,引导水利、交通、市政等开发建设项目符合地域文化风貌和文物保护要求。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利用、建设等方面着手,研究制定包括巡查、维护、宣传、运营等一揽子措施在内的长效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实现“有人保护、有钱保护、有章保护”的目标,做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要求清晰、责任明确、措施有力。
二、关于《保护规划》具体审议意见
(一)要依法依规、分区分类保护。要进一步强化保护规划的刚性,对核心保护范围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笕桥中央航校旧址—醒村别墅群,因其独特的中国空军抗战的重要历史见证地价值与笕桥老街在历史空间上的关联性,应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格局、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以最小干预原则保护外立面及特色构件,最大程度保存历史信息和历史格局。对建设控制地带内老街沿线17处传统风貌建筑应严格执行高度、体量、风貌等建设管控要求,建筑织补应保持适宜的建筑形式、尺度、空间格局,延续原有建筑布局特色和传统韵味,不得拆真建假、一味仿古。对环境协调区内的历史水系、老铁路沿线历史环境控制区,应保护性恢复水系、铁路沿线的地方特色植物,延续历史环境界面的完整性及风貌的连续性。控制建筑高度、体量风格与色彩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持续优化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风貌,提升文化品位。
(二)要精心谋划、精细组织实施。同步研究谋划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活化利用相符合的《实施方案》,研究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质态”相符的科技要素、文化要素、产业要素、为民要素,重点实施与街区历史价值相吻合的文化功能和产业功能,深入谋划街区科学运营模式,以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双轮驱动”,打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新格局。引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特色产业及研究机构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对抗战文化、空军文化、茧丝文化的研究与展示,建设特色博物馆和产业集群,使历史文化街区发挥其重要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科创文创双轮驱动体制机制,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等工作,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的产业业态和创新空间,做到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同时,要保障民生需求,完善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妥善解决老百姓对于居住条件改善、设施完善的实际需求。
(三)要军地协同,共建共保共生。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军事部门沟通联动,明确责任、建立“财政统筹、专项保障”的文物保护军民共建共保共生机制。重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笕桥中央航校旧址—醒村别墅群的保护工作,落实保护修缮专项资金,以保护为载体,强化价值研究,以鲜活的历史弘扬航空抗战精神与爱国主义文化。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