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10-27 11:06:32 Mon   

20251028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下面,我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下简称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和《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固废污染防治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和《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在市委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监督指导下,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危险废物填埋比控制在3.5%以下,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无废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率先通过全省四星级“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成功夺得浙江“无废城市”清源杯。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强化统筹协调,持续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配合市人大制定出台《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把“无废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其中,为相关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印发实施《杭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杭州市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每年印发“无废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开展跟踪督促和进展评价。二是细化推进举措。累计建成29类2900余个“无废细胞”,其中:省级百优“无废细胞”44个、“无废集团”和“无废商圈”重点培育对象8个、“无废城市”最佳实践案例7个,吉利汽车入选全国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承办2023年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2024年全省“国际无废日”主场活动,协助举办第十九届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无废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打造“无废亚运”品牌。印发实施《“无废亚运”行动方案》《“无废亚运”提升行动方案》。建成“无废亚运场馆”39个、“无废亚运饭店”82个、“无废亚运工厂”4家。举办全省“无废亚运”推进活动。“无废亚运”做法得到国际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负责人以及与会嘉宾、运动员点赞,并被生态环境部转发推广。2025年,进一步在马拉松赛事、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中细化深化“无废”举措,推动全民践行“无废”理念。四是开展法律法规宣贯。加强固废法律法规宣贯,尤其是《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修订后,及时采取培训班、发放宣传手册、以案说法、媒体宣传等方式开展宣传;《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出台后,召开专题宣传动员会,并通过法制例会、专题培训、展板宣传等形式开展宣贯。加强政府部门与检察院、法院联动,2024年开展固废联合执法250余次,侦办案件49起,行政拘留34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3人。

(二)树牢底线思维,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一是优化提升收集利用处置能力。印发实施《杭州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方案(2023-2027年)》,发布投资引导建议性公告,开展利用处置设施项目增补调整。完成杭州临江环境能源公司医疗废物高温蒸煮项目,推进华东区域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46家、小微收运单位12家、废铅蓄电池收集单位9家、废矿物油收集单位9家。二是开展规范化管理评估。每年对全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部分产废单位开展规范化管理和分级评价,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绿码率达90%以上、产废单位优秀率达80%以上。三是加强执法监管。2025年1-9月,全市共办理涉危险废物(不含医疗废物)环境违法案件20个,处罚款481.07万元。四是强化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管理模式,解决小型诊所和偏远地区收集转移难题。强化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加强执法监管,2021-2025年7月全市共查处医疗废物案件774起,罚没款117.83万元。疫情期间,探索涉疫垃圾收运处置“杭州模式”,形成“四个最严”的杭州标准,制定5项工作规范机制并全省推广,累计处置医废4.1余万吨、涉疫垃圾2.1余万吨。

(三)突出严格规范,认真做好一般工业固废监管。一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开展一般工业固废调查,印发《杭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二是严格落实日常监管。落实电子转移联单,加强全过程监管。2025年1-9月,全市共办理一般工业固废环境违法案件13个,处罚款123.93万元。三是扎实开展全国试点。在富阳区开展一般工业固废环境监管规范化建设全国试点,编制工作指引,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探索制砂尾泥和夹板泥处置难题破解,初步构建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拟于2026年逐步在全市推广。

(四)深化治理监管,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一是深化“四端”治理。落实投放端主体责任,实施垃圾分类“基准十条”;织密回收端网点布局,设立分类投放点12893个,清运集置点10805个;强化清运端监管,统一清运规范,实行分类清运、日产日清;提升处置端能力,全市总设计处理能力17320吨/日。二是强化回收利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累计提升建设分拣中心48个,设置回收网点2767个。培育虎哥、联运、波普等再生资源龙头企业23家、“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1家。创新“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回收服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购新+回收”链路等回收模式。三是优化监管体系。加强对区县每周全覆盖和街道每月全覆盖的日常监测,落实问题闭环整改。委托专业单位对处置设施安全生产、达标排放等开展监测。完善监管执法双向协同,2025年1-8月办理垃圾分类案件1533件。

(五)强化系统治理,实施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一是构建“1129”制度体系。配合市人大制定《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编制《杭州市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2024—2035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建筑垃圾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建筑垃圾长效管理实施细则》等两份文件;印发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置企业信用评价、行政拘留适用意见、执法查处工作要求、消纳处置工作指引、新能源工程渣土车辆、资源化利用推广支持政策、渣土消纳市场信息价等九项具体操作办法。二是形成多渠道消纳体系。完成钱塘围垦区抬升第一期和富阳胥口平畈等填埋场建设,建成资源化利用设施40处,推动项目优化设计,市内消纳能力占比从2023年的58%提升至目前的87.4%。三是落实严惩戒监管手段。建立跨市域联合执法和重大违法案件协同机制,落实“一案三查”“行刑衔接”,违法倾倒案件从2023年的581起,下降至2024年的198起、2025年上半年的21起。2025年上半年行政拘留14人、刑事拘留7人,截至9月底对5家施工单位、48家运输企业实施惩戒。四是打造全流程监管服务平台。突出“源头工地、运输企业、消纳场地、预警处置”四大环节,全量接入各类监管对象4969家、设备17371套。建立“预警-交办-处置-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处置体系。

(六)推进农业固废治理,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农废全过程监管。加强“浙农优品”与农废数据关联,初步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电子台账,实现闭环管理。完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建成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13个,区域性收储中心33个。二是加强动物诊疗固废处置监管。明确动物诊疗机构医疗废物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收集处置,加强诊疗机构培训,开展全流程管理记录日常核查。三是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与无害化。大力推广黑水虻酶解虫浆等生态循环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在95%。加快绿色转型,临安区、建德市获评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县,余杭区创新的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新模式成为农业农村部整县推进典型案例,且为全省唯一。四是推进试点建设。建立10个秸秆科学还田示范点,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广秸秆高效促腐还田、秸秆异地覆盖还田和炭化还田等技术。创新推广秸秆“积分制”收储机制,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对照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和《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无废城市”建设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无废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拓展空间,“无废”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公众对“无废”理念的认知和参与热情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固体废物规范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工程渣土产消存在阶段性不平衡,出土需求与消纳能力的匹配还不够精准,部分出土需求无法及时审批调度消纳。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投放基础不够扎实,个别小区垃圾分类质量有所弱化,末端低价值废弃物回收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户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

(三)守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近几年固废案件查处情况看,个别企业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加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利益驱动等因素,非法处置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等固体废物问题仍有发生。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市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深入贯彻实施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和《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全力推进固体废物管理工作走深走实,为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提供有力支撑。

(一)进一步强化全民共治。一是继续把贯彻落实固废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和《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健全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高质量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十四五”各项任务,谋划“十五五”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全国“无废城市”样板。二是加大“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力度,开展多样化“无废”宣传活动,深化“无废细胞”培育,积极营造“无废城市”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擦亮杭州“无废城市”金名片。

(二)进一步深化精细管理。一是完善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健全“立足市内、产消平衡、有序消纳”处置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四化一统筹”新路子,形成超大城市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提质、投放模式优化、收运作业规范、全民动员提级四大提升行动,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因地制宜、标准统一”的回收格局,打造杭州特有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模式。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户科学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和农作物秸秆。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一是深入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紧盯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等固体废物产生、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全面深入排查问题,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二是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以及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协调联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固体废物违法行为。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