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统筹部署,为我们推进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就业的衔接点和支撑点,在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我市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我市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现状
一是高质量职教体系构建实现新提升。全市现有高职院校4所、在校生约4.3万人;中职学校40所(含普通中专)、技工院校19所,在校生约13万人。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职教本科、高职、中职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日趋健全,畅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全市职业高中学校长学制人才培养招生规模占招生数比例超50%。
二是高水平院校建设实现新提升。以“双高建设”引领办学水平跃升,4所市属高职院校均成功入选第二期省“双高”;4所中职学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4所中职学校评为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6所中职学校被评为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19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高水平中职专业。近五年,市属高职院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省级奖29项,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97%以上。
三是高品质现代职业教育实现新提升。构建与产业紧密连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5个,完成年度职业教育培训12万人。推进职普融通改革,今年在五所直属学校中推进职普融通和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实际招收职普融通试点班8个班320人,综合高中试点班2个班50人。量身举办“冠名班”“订单班”,推行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1+X证书制度试点等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主要举措
(一)加强统筹,提升职教发展能级。一是强化机制保障。不断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在将职业教育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基础上,出台杭州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总体谋划与布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二是落实政策保障。出台系列政策,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政策框架。出台杭州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积极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园区、示范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职业体验中心,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出台深化新时代“杭城工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服务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构建杭州市技能培育基础体系、技能人才供给体系、领军选优体系、技能创富体系和技能生态体系的“五位一体”体系,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制度。印发《杭州市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奖励分配暂行办法》,支持职业培训工作,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着力破解高职院校“重普轻职”投入困境。自2012年起即突破省定“高职生均拨款按本科七折执行”要求,对市属高职院校实行与市属本科院校同标生均综合定额,2025年市属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为1.5万元/生,高于省属高职生均1.4万元/生的综合定额。2020—2024年,全市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分别为28.18亿元、31.95亿元、39.95亿元、33.15亿元和33.72亿元,市本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分别为17.65亿元、20.76亿元、22.68亿元、21.27亿元和21.94亿元。
(二)加强改革,激发职教发展活力。一是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升级。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产教融合新型平台体系。以杭职大为牵头学校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名单(共28家)。打造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各2个,培育建设了一批市级产教融合新型平台。通过打造立体化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精准滴灌”,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杭州主导产业输送大批“工匠型”人才。今年4月,市教育局牵头指导市属高校开展“产业教授”选聘工作,加强校企需求对接,从企业遴选一批产业人才到市属高校担任“产业教授”,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制造、飞行器设计、计算机科学、特种机器人、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产业人才选聘。市属高校共完成20名“产业教授”聘用,其中1人被认定为省级“产业教授”。二是中高职一体贯通人才成长通道。持续推进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扩大中高本贯通规模。2025年,中本一体化培养取得新突破,招生计划达到475人,学校数量和招生计划数均位列全省第一。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招生规模达到999人,较上年增幅达78.4%。全市职业高中学校五年制招生规模占中职招生总数的51%,主城区达65.6%。三是职普融通助力学生多元发展。2025年在主城区首次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在4个直属学校开设8个职普融通试点班共招生320人,全部招满,录取分数线均达到或者超过优质高中线(563分),最高分达到609分。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同步推进,首批招收2个班50名学生,均注册为普通高中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成长路径。四是新兴技术助力产业升级。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环节大量引入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3D打印、新能源等一大批现代新兴技术的内容,丰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储备了大量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加强宣传,提升职业教育认同感。一是以“职教活动周”为窗口,扩大社会影响力。连续8年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紧扣时代主题打造品牌活动,开展“百校千企”开放日、技能大师直播秀、市民职业技能挑战赛等活动,覆盖全市13个区、县(市)。二是以“职业体验进校园”为抓手,深化启蒙教育。构建“全域覆盖、全龄贯通”的职业启蒙体系,开发人工智能编程、非遗技艺传承等30类职业体验课程包,推动职业体验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必修课”。同步推出“家长职业课堂”,组织企业家、技能大师进校园宣讲,提升职业教育的美誉度。三是以“典型示范工程”为引擎,营造良好氛围。聚焦“技能成才、职教出彩”主题,实施“职教之星”培育计划,通过融媒体矩阵讲好职教故事。每年招生季,市教育局联合新华网、浙江日报等媒体开设“新职教·新力量”专栏,通过近年来涌现的职业教育师生典型事迹,推动职业教育从“冷门选项”向“热门选择”转变。
三、存在问题
1.职教资源“分布不匀”,规划布局有待优化。与杭州城市能级和发展需求相比,当前杭州职业教育高位发展存在瓶颈,职业本科教育刚刚破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建设。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薄弱,高职院校主要位于市区,向县域下沉不足,人才“虹吸效应”显著。同时,在上级中职“少而精”的指导下,中职学校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一定的迷茫。
2.专业设置“冷热不均”,供需匹配有待强化。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应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但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滞后”,无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及新兴、未来和传统产业发展需求,这是亟待破解的问题。
3.产教融合“合而不深”,企业参与动力有待提升。企业多倾向于短期用工需求,缺乏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愿参与或难以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等情况。另外,杭州中职学生选择以升学为主(2024年杭州中职学生升学率超过85.6%),企业难以接收到中职学生就业,从而缺乏动力。
四、下步工作思考
1.优体系:逐步形成以职业本科为领航、以高职专科为主体、以中职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大力支持杭州职业技术大学高水平推进本科层次建设、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专业。借力在杭高职院校,大力推进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达到职高招生的65%以上,并逐年提高本科升学比例,职高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0%以上。鼓励优质高职资源向县域下沉,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实现西部五区、县(市)全覆盖。优化资源配置,落实中职“少而精”要求,以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试办五年制新型职业学校。
2.强内涵:深化职业教育五金建设,夯实育人核心根基。聚焦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以“五金”建设(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教材、金基地)为抓手,全面夯实育人根基。在金专业建设上,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打造省、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课程建设中,开发模块化、项目化课程,融入行业前沿技术与企业案例;金师资培育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机制,推动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金教材编写上,联合企业技术骨干编写活页式、融媒体教材;金实训建设中,升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设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3.促融通:探索职普教育协同路径,拓宽人才成长渠道。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壁垒,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课程融通上,推动中职与普通高中共享优质课程,中职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普高增设职业技能体验课;师资融通方面,建立职普教师交流机制,鼓励职校教师到普高开展职业启蒙,普高教师到职校分享文化课教学经验;升学融通领域,完善职教升学通道,扩大高职本科招生规模,支持职校学生通过专升本、技能高考等升入本科深造,提供多元化成长选择。
4.深融合:强化产教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服务产业效能。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健全校企合作政策保障体系,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另一方面,继续推行“订单班”“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同时,组织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推动院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5.拓视野:推进职业教育出海布局,打造国际交流样板。坚持教随产出,推进实施职教出海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市属高职院校引进境外一流职业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结合“走出去”企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具有杭州产业特色的“职教出海”品牌。支持市属职业院校建好高水平“丝路学院”,积极参与建设鲁班工坊。建立一批优质职教师资海外研训基地,开发并向国外输出一批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支持职业院校举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培训项目,积极参与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等多边平台,贡献杭州方案、杭州经验。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