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
关于我市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10-27 11:15:02 Mon   

20251028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加强镇街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杭州作为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持续加强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筑牢镇街应急消防“第一道防线”,根据2025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于今年3月至9月对我市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省市关于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镇街应急消防治理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镇街应急消防工作全过程,明确镇街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按照“应消一体、站队一体、防消一体”原则,推动应急管理与消防工作在镇街层面深度融合,将风险排查、应急处置、灾情统计等职责落实到最小单元。截至目前,全市191个镇街全部完成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其中156个实现单设,单设率达81.6%,配备专职人员1585人;累计建成62支专职消防队,392个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专职人员3902人,初步构建了“1个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专职消防队和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的组织架构。此外,通过整合社会力量,建立50人以上的镇街综合应急和消防救援队191支、队员1万余名,建立30人左右的村社应急突击队3253支、队员10万余名,建成社会救援队伍80支、队员5500余人,充实镇街应急救援力量。

(二)风险防控持续强化。在镇街应急消防领域,面对风险隐患的复杂性、隐蔽性和突发性,我市积极探索数字赋能镇街应急消防治理的新路径,旨在通过科技之“智”,赋能防控之“治”,筑牢城市安全运行的基层基础。推动应急消防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嵌入“应急消防应用”模块,采取“三分两全”工作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现监管对象全覆盖、隐患整改全闭环,提高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今年以来,全市镇街共巡查、服务64.3万家,发现整改隐患10.7万个。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通过走村入户、举办讲座、开展演练等形式,广泛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安全宣讲培训3680次,组织应急演练4891场次、35.4万人次。

(三)应急处突能力有效提升。加强镇街应急消防人员培训,由市级统一制定月度培训计划,市县两级分层实施,镇街延伸到村社网格,2024年以来累计培训1.8万人次,有效提升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工作人员“持证上岗”,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人员持证率达100%。强化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性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为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专职消防队、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的消防车辆、灭火器材、防护装备等,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2024年以来,全市镇街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7亿元;市级财政对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及救援装备补充等进行资金补助,累计发放1.2亿元,为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对照新时代镇街应急消防工作的要求和高水平平安杭州建设的需要,我市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部门职责有待厘清。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机构、公安、住建、城管等其他部门之间,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与镇街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还不够清晰,影响工作效率和协同效果。二是联动响应机制有待完善。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仍有困难,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协同指挥等方面存在梗阻,致使工作碎片化,整体合力不强,影响了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镇街应急消防设施建设、装备配备、物资储备更新维护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品种单一,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四是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不足。镇街应急消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人员流动性大,部分人员缺乏相应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消防技术、自然灾害防预、危化品管理等专业领域存在明显知识短板,既懂应急消防业务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应急消防工作需要。

(二)风险防控还不够精准。一是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常态化、精细化水平不高,对新业态新风险(如电瓶车充电、储能设施、高层建筑、民宿农家乐等)的监管未实现全域覆盖,还存在一定盲区。二是应急消防应用系统与其他数智平台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没有完全做到共用共享,制约了全域感知和协同指挥效能的最大化。三是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广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镇街应急消防风险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深度不够。

(三)全社会参与格局尚未形成。一是应急消防宣传教育覆盖面不够广,未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活动,部分偏远地区群众对应急消防知识了解较少,安全意识淡薄。二是宣传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传统方式为主,且多集中于特定时段和形式,常态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宣传教育不够。三是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参与风险防范、应急准备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消防治理理念尚未成熟。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消防基础和力量,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完善镇街应急消防管理体制机制。一是理顺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级、各部门在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中的职责分工,特别是新业态、新领域的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压实镇街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其应急管理及消防的基本履职事项和配合履职事项,并相应下沉工作力量和资源。二是强化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加强跨部门执法协作,完善联动执法机制,深化“综合查一次”,全面落实线上执法。统一规范设置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应急消防行政执法权,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三是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尽职免责、失职问责”,拧紧“隐患前追+事故后追”责任追究链条。对不属于镇街职责范围或镇街不能有效承接的事项,不得由镇街承担,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二)提升镇街应急消防工作保障水平。一是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各地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应急管理及消防工作任务,落实相匹配的镇街应急消防管理力量。加强对镇街应急消防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继续教育,鼓励考取专业职业资格。合理保障镇街应急消防管理工作人员待遇。二是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按照事权与支出相适应原则,将镇街应急消防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镇街应急消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重点向西部地区、薄弱区域、薄弱环节倾斜。三是加强物资装备保障。坚持资源整合、效率优先,科学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布局,在多灾易灾和偏远镇街实现全覆盖。鼓励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专职消防队配备“小、快、轻、智”技术装备。健全快速响应调拨机制,构建直达基层的现代应急物流调配体系。

(三)提高镇街应急消防治理智能化水平。一是加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消除应急消防应用系统与其他数智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共享,提高应急消防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利用智能技术提能升级。支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应急消防领域的深度应用,探索引入无人机自动化机场、AI识别系统等智能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巡检模式,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协同处置机制,实现日常巡检与战时应急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切实筑牢辖区安全防线,提升镇街应急消防治理效能。三是提升智能化应用能力。加强对镇街应急消防管理人员的智能化培训,借助专业单位提供系统维护、功能优化与技术培训,确保设备稳定运行,持续提升人员操作能力与系统智能化水平。

(四)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体系。一是强化应知应会宣教。深化安全宣传“五进”,结合开工、开学第一课等各类活动,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普及应急消防应知应会知识,提高公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人人能自救、个个会逃生。二是丰富宣传方式方法。依托全市一百余家各类应急(安全)宣教体验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制作动漫、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开展应急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安全文化传播力、覆盖面,厚植社会安全文化。三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大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应急消防社会氛围,建强应急管理社会监督员队伍,完善覆盖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消防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健全应急管理“吹哨人”制度。加强对安全隐患、违法违规行为等曝光力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