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铭记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英勇献身的先烈,我们从浙江多家档案馆的珍贵史料中,精心挑选出一组特殊的老照片,追溯它们背后波澜壮阔的故事——
1931年9月23日,杭州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大会,10余万民众在雨中肃立数小时(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1931年9月22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杭州近万名学生在湖滨公众运动场举行大会,并游行示威,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出兵抗日。23日,杭州20余所学校学生成立了“杭州学生抗日救国宣传团”,在学生抗日救国活动的推动下,当日下午,杭州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市民大会,10余万民众在雨中肃立数小时,场面悲壮激昂。
全面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跨越6省、跋涉2600公里,于1940年初定址贵州,并在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西迁的浙大师生满怀爱国激情,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坚持“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胜利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文军长征”。
浙江大学学生在街头演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1937年11月,杭州沦陷前夕,浙江第一所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湘湖师范第六任校长金海观立誓“学校绝不因国难而解散,决不上最后一课”,坚持流亡办学,在这期间,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民众的抗日热情,学校结合当地环境和学生兴趣,开展了多项宣传工作。
金海观长子金陵回忆道:“这是一种非常热烈的、非常亢奋的抗日热情,整个学校的学生老师都去做抗日宣传工作。这些学生大概十来岁,非常年轻,非常有朝气,非常有活力,非常爱国,这样一种情绪,那么三天两头到附近农村去演出,画画的、演讲的、搞新闻的、出报纸的,到伤兵医院去服务。”
1937年10月,湘湖师范迁至松阳县古市镇坚持办学,并成立湘湖醒民剧团流动表演,宣传抗战。(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1938年,文化界人士在金华、丽水发起筹建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会员人数超2000人。众多服务于文化抗战的文艺团体和文化组织陆续建立。
全面抗战期间,浙江出版的报刊达700余种,《浙江潮》《东南战线》影响深远;《新浙东报》发行231期,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利器。《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死亡线上》等抗战街头剧层出不穷,起到了启迪民众、文化救亡的巨大作用。
流亡办学保存教育火种,文艺抗战凝聚民族之魂,共同书写了浙江儿女不屈抗争的壮丽史诗!
(资料来源: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图书馆、新昌县融媒体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