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行,这场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盛会备受瞩目。而在浙江这片生态宝地上,有这样一群基层守护者,他们没有惊天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根基,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鹿爸爸”章叔岩
章叔岩是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千顷塘保护站的一名巡护员。三十余年来,他始终扎根清凉峰,用镜头记录并全程参与推动梅花鹿华南亚种这一关键物种的种群恢复,野生种群从最初的80余头增长至370余头,并在半生态区域成功放归80余头。他还主导救护了首例梅花鹿幼崽,并成功救助多只幼年黄麂等野生动物。其中,2022年救助的黄麂“嘬嘬”在健康放归后更诞下后代,成为保护工作的生动见证。
今年5月28日,浙江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巡护员章叔岩与曾救助过的黄麂两年多后重逢,黄麂与章叔岩亲密互动后钻进树林深处。
夏季是梅花鹿最美的时节,阳光下,四只成年母鹿毛色棕红,体态优雅轻灵。
“鸳鸯爸爸”陆建利
陆建利是西湖鸳鸯护卫队发起人之一。2017年5月西湖发现一窝小鸳鸯后,他毅然投身守护事业,小鸳鸯出窝期间,他每天从早到晚观察、拍摄、记录。西湖鸳鸯从2017年的6窝增至2025年的35窝,他共守护记录了185窝、1476只鸳鸯宝宝的成长。
在守护小鸳鸯的同时,陆建利还用相机拍摄了10多万张各种鸟类在西湖栖息、繁衍、越冬的照片和视频。
9月16日,“鸳鸯爸爸”陆建利在西湖景区拍摄鸳鸯。
鸳鸯妈妈带着刚出窝的鸳鸯宝宝在西湖边的树上栖息。
“鸟爸爸”邱国强
邱国强是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高级工程师。他带领朱鹮繁育团队先后攻克人工饲养、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等难关,形成了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外种群重建技术体系,使浙江朱鹮种群从10只发展到960只,建成全国最大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
9月17日,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邱国强正在观测今年出生的朱鹮。
人工孵化的朱鹮宝宝。
“两栖爬行类寻踪者”王聿凡
王聿凡是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特聘两栖爬行类专家。他常年深入浙江山区科考,发表姬林蛙、丽水异角蟾、察隅链蛇、僜湍蛙等两栖爬行类新种十余种。他还参编书籍、译著并拍摄纪录片,以科研与影像护佑生灵。
王聿凡在野外拍摄莽山原矛头蝮。
姬林蛙是目前已知林蛙属物种中体型最小的蛙,被王聿凡在龙泉市发现,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