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今日开幕 记者会前专访与会专家
发布时间:2025-09-22 08:23:29

在方案研究、工程治理中,要问一问 人幸不幸福、鸟幸不幸福、鱼幸不幸福……

9月22日至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将会聚杭州,共商“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发布《杭州宣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本届大会将为国际社会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治理碎片化问题,以跨学科研究推动绿色发展新范式,以数字技术助力保护区智能化管理。来自全球各地的参会代表将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共同谋划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未来。

昨天下午,快报记者就大会主题“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采访了几位与会专家,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浙江省水利厅河湖处处长李荣绩:把河湖资源保护好,是在攒本钱

2023年7月25日,浙江以年度1号总河长令的形式发布《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浙江的幸福河湖建设,在理念、目标、任务等方面都始终把生态保护优先放在前列。

浙江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实际上,浙江水域面积为5.66%,不到“一分”。而水是生态保护中最重要的因素,河湖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所以河湖对整个生物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样的河湖,称得上“幸福”?

我们以“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要求来建设幸福河湖,主要分为三个维度——

安全的维度:既保障生物的安全,也维护人的安全,比如防洪。

生命的维度:更注重河湖的健康,把河湖看作一个生命体,对它的流量、水位、生物多样性、河流连通性等都提出了要求。

幸福的维度:在方案研究、工程治理中,要去问一问,人幸福的同时,鸟幸不幸福、鱼幸不幸福。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把河湖资源保护好,是在“攒本钱”。

这些年来,浙江依托河湖长制,各部门协同、各流域共治,各地创新机制、标本兼治,“下河”治污、“上岸”播绿,全力守护河湖健康生命。

9月22日下午,浙江省水利厅协办的“中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生物圈保护”平行会议将在大会会场举行,我们将向世界展示浙江在幸福河湖建设中是如何实现生物圈保护的。

杭州在水的治理中一直走在最前列,无论是西湖、西溪湿地,还是钱塘江,都是幸福河湖的样板。本次大会临安会场边上的天目溪,就是浙江幸福河湖建设的最新样板,在溪边,可以真切感受到“天目之源,万物共生”的魅力。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会长王章明:要通过改革、法律等形式保护生态环境

这么多年来,浙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以钱塘江流域为例,从万年上山文化到河姆渡文化,再到良渚文化,钱塘江流域至今仍具可持续发展活力。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浙江有很丰富的案例。

天目山和清凉峰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专家考察以后,觉得以天目山保护区为核心,带动整个乡村的和谐发展,非常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圈保护区发展理念。

近年来,浙江在大力推动保护地融合示范村镇,目前已经有100多个融合示范乡镇公布。

以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公园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其资源极为丰富,有着全球罕见的大面积低海拔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全域共有高等植物2062种、鸟类237种,还有上百种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以及上千种昆虫,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1种,中国特有属14个。

如何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

开化县一直在积极探索。其中,钱江源国家公园地役权改革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让农民把一些山和田规划到国家公园范围,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该区域会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比如禁止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化肥等,会影响农民的收益。

如何保障农民减产不减收?

签了协议的村民能从村集体林地租赁中分享补偿金,开化县苏庄镇横中村就是地役权改革第一个“吃螃蟹”者。

截至目前,钱江源国家公园林地、农田地役权改革涵盖4个乡镇,包括2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3199户10644位村民共享生态红利。通过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钱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占比近80%的集体林统一管理。

未来,浙江还要做更多的努力,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法规政策等多种途径,继续强化生态保护,同时带动周边镇村的融合发展。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刘想:生态与繁华比邻而居、协同发展

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动态、持续的工作,过去20多年里,我们的保护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集中修复阶段。曾经,随着杭州城市西扩步伐加速,西溪湿地面临着巨大的生态挑战,自2003年起,杭州先后启动实施三期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等原则,通过污水整治、河道清理、植被复种等举措,集中恢复和重建湿地原生生态系统。

二是规范化保护阶段。先后出台全国首个针对单一湿地公园立法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定方案》等文件,不断加强城市湿地跨区域一体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修复机制探索。

三是智慧赋能与成果共享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举办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亲子观鸟大赛”等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成果的全民共享;启动实施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项目,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智治水平。

20多年来,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鸟类、昆虫和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由69、477、221种增加至224、918、971种。

西溪湿地在物理空间与生态功能上都实现了城市与湿地的共生共赢,为杭州这座城市提供了生态与繁华比邻而居、协同发展的“金镶玉”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

简单来说,就是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通过适度的、有条件的开发,不断加强湿地内部的生态价值提升,不断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的土地增值和产业发展,实现正向反哺,确保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金镶玉”模式从提出到成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未来,我们希望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让湿地的生态文化资源更好地“走出去”,不断加强与周边社区共享。例如,联合西湖区蒋村街道开通蒋村十字港码头至西溪湿地二期的摇橹船游线,形成“舟行碧波上,书卷手中开”的独特阅读体验等,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玉”更加剔透,“金”更具成色。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韩晨柯 徐萌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