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杭州萌宠 1200万人,和696种野生动物做邻居
发布时间:2025-09-22 14:56:21

9月的杭州很热闹,这是冬夏候鸟“换岗”的时节。有的甚至索性“住下”,成为“留鸟”。

4月25日早上,西湖里的第一窝鸳鸯宝宝出巢。小鸳鸯一家的窝在北山街一棵梧桐树的树洞里。那天是周五,正值上班高峰期,来往的车辆很多,路过的司机们纷纷停下车,来往的市民、游客也停下了脚步,为鸳鸯一家过马路保驾护航。穿过马路,10只小鸳鸯“扑通扑通”地跟着妈妈跳进西湖。

鸳鸯是冬候鸟,主要在北方繁殖,秋季南迁越冬,次年春季再返回北方。不过,西湖里的鸳鸯,已经“赖在杭州”不走了。

今天,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杭州市民“护驾”西湖鸳鸯过马路,恰是其鲜活注脚。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场考试中,杭州交出了万物共生的答卷。

2020年—2023年,杭州首次完成全区域、全网格、全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综合天目山、清凉峰调查结果,共记录到物种超过1.6万种。

9月16日,杭州发布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杭州市范围内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96种,占浙江省总数的84.0%。

鸳鸯戏水、松鼠跃枝、鹿鸣深涧、天鹅曲颈、白鹭翔集……在杭州,这些被市民亲切称为“城市萌宠”的动物,正是杭州“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最好的“见证者”。

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就地及迁地保护、启动生物多样性二十四节气系列体验活动……多年来,杭州通过“科学保护+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为全球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东方解决方案”。

鸳鸯穿过早高峰的马路跳进西湖,松鼠在西湖边的树枝上自由跳跃、远道而来的候鸟在湿地的暮色里觅食……杭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态实践证明: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杭州动物园的一对鸳鸯 记者 肖宽 摄

鸳鸯

随着杭州的生态越来越好,从2007年开始,有些鸳鸯就结束了秋来春往的日子,直接在杭州“落户”,从候鸟变成了留鸟。

为了让鸳鸯宝宝快乐长大,2017年,浙江野鸟会、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联手成立了西湖鸳鸯护卫队,职责明确:守护鸳鸯。

每一天,他们都会在北山街、孤山北麓一带巡逻,看护着小鸳鸯,观察、记录鸳鸯的日常活动。

多年来,许多杭州市民和游客也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西湖鸳鸯的“护卫队”,帮助它们融入这座城市。

每一年,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还会在西湖荷区搭建起“爱心桥”,帮助鸳鸯宝宝们顺利过桥觅食,为它们打造一个暂时休息、玩耍的地方。

全城守护,让西湖鸳鸯的数量从最初的几十只涨到了近年来稳定的200多只,成为杭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湖滨路树上的松鼠 记者 陈中秋 摄

松鼠

西湖边有只松鼠,几乎天天造访“一路吃”餐厅。它熟练地爬上餐桌,先尝茉莉冰粉,再“偷”块定胜糕,有时还会好奇地舔舔西湖醋鱼的汤汁。对这只松鼠,餐厅服务员李春花再熟悉不过。

在西湖,松鼠和鸳鸯一样,是杭州人的“团宠”。

2020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杭州做了一组调查——在西湖可游览区域,生活着超过1100只赤腹松鼠,越是游客密集的地方,这些小家伙出没越频繁。

松鼠的种群动态如同环境监测仪,反映着一座城市生态廊道的连通质量。松鼠的稳定繁衍,正是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真实写照。

猫头鹰

去年5月,九溪景区“搬”来了一户“新客人”——领角鸮,也叫猫头鹰。它们一家在九溪景区主干道边找了一棵大树安家落户,西湖景区公安“生态护林”西子义警队与属地单位钱江管理处,在茶地周边拉起了一道“爱心线”。

随着西湖景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里成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新家”。

“住”在天目山上的猫头鹰就更多了,有10多种,多是“熬夜狂”,包括雕鸮、草鸮、褐林鸮、鹰鸮、斑头鸺鹠、领鸺鹠、红角鸮、领角鸮、北领角鸮等,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梅花鹿

今年5月,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保护站巡护员章叔岩在山野间巡护时,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野生梅花鹿。

华南梅花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稀少。位于临安区的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南梅花鹿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浙江省内梅花鹿的主要分布地。2019年,保护区启动华南梅花鹿野外放归试验,至今已放归80多头梅花鹿。

近年来,清凉峰保护区通过栖息地修复、科研监测等举措,为野生动植物打造了“安全家园”。经过长期的保护,临安区的华南梅花鹿数量已有300多头。

反嘴鹬

今年6月,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首次记录到反嘴鹬成功繁殖并诞下幼鸟,成为杭州鸟类观察的新记录。

反嘴鹬因其独特的上翘嘴形而得名,对栖息地的水质与植被要求较高,常被视为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反嘴鹬宝宝的成功繁殖,也反映出杭州湾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浙江省野鸟会副理事长程国龙说,如今,反嘴鹬已经成了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的“常客”,每年都有1000多只反嘴鹬光顾。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钱塘大湾区湿地已累计调查记录鸟类140多种。

白鹇

今年2月,有一位杭州的网友在龙井村到九溪十八涧之间,遇到了一只“大白鸟”,经鸟类专家分析,确定是白鹇,被称为“林中仙子”。有杭州市民说,在西湖边、宝石山、北高峰都碰到过白鹇。去年4月,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在钱塘门遗址附近,也发现了一只白鹇。

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秋说:“在良好的环境中,白鹇很常见。龙井村面朝钱塘江,背靠大凰山,边上是九溪、六和塔,有山有水,很适合白鹇生活。”

侯氏猬

2022年6月,浙江森林资源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周佳俊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只侯氏猬。这是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林猬属动物,点亮了浙江分布的新地图。

侯氏猬是中国特有种的一种动物,长期以来,被认为分布于我国中北部的陕西、山西等高海拔山地区域。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浙江只有一种刺猬。直到2022年,德清县和临安区先后在莫干山和天目山发现了侯氏猬,填补了浙江的空白,是林猬属动物在浙江的首次记录。

野生动物用“脚”投票,愿意来、留得下、能繁殖,是评价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最直观的指标。每一次山野间的相逢,都是一个生动的“杭州故事”。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