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每个人 都可以是杭州“绿色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5-09-22 15:04:04

从西湖的综合保护到运河的综合整治,从“千万工程”的先行示范到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全省第一,绿色,已成为杭州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这幅宏大的生态画卷背后,是一座城市21年来对绿色志愿服务体系的深耕细作,更是在“一会一队”专业引领下,千千万万普通志愿者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章叔岩、孙毅、张海江、戚志坚……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是一次次汗水的抛洒。他们默默浇灌着美丽杭州的一草一木,为这座城市的美好生态添砖加瓦。

章叔岩

清凉峰下的梅花鹿守护者

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幽深林间,常有一个身影踏着晨露而出,背着夕阳而归。他是章叔岩,也是拍到华南梅花鹿的第一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鹿爸爸”。

故事回溯至1999年,彼时的清凉峰正在申请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否证实保护区“有鹿”的传言,直接关系到保护区的科研价值与保护地位。

为获取关键证据,章叔岩攒钱买下一台凤凰303k相机,这几乎成了他平生第一件“奢侈品”。历经数月艰难寻找,他成功捕捉到了华南梅花鹿南方亚种的珍贵影像。

如今,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已超220台,章叔岩与团队布设的监测设备持续记录着野生动物饮水、嬉戏、繁衍的画面。

据初步统计,目前记录的有效影像资料已超过35万份,拍到了黑麂、鬣羚、华南梅花鹿、黄麂等10余种兽类,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等10余种鸟类,其中还有很多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清凉峰上华南梅花鹿的数量,也从最初被发现时的80头,到现在突破了300头。

青山为证,鹿鸣声声,章叔岩36年守护山林、陪伴鹿群,悉心呵护着这片生态家园。

域和查尔斯河畔的人水和谐——人们在水边游泳、划船,却依然能喝到直饮水。为此,这位“新村民”又开始寻找保护与发展兼修的长久之道。

一次与杭州品物流形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张雷的相遇,开启了青山村的第二次蜕变。他们尝试将水库废弃物转化为环保产品,发展自然教育,打造生态旅游,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如今,龙坞水库成了月牙形的“网红”地标,青山村的村民在“家门口”有了收入来源,年轻人陆续回归。

青山村的故事,正如张海江所说:“我们守住的不仅是水源,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可能。”

戚志坚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

在杭州多所校园里,常能看到一个身影——退休教师戚志坚。她总是带着各类实验器具,将环保知识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撒进一个个稚嫩的心田。

戚志坚与环境教育的缘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于杭州市红星职高(现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任教期间便已开始。她曾主持“学校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探析”课题,总结推广全市学校环境实践成果,还参与浙江省老年大学《身边的环保》教材编写,系统传播环保知识。

2000年,戚志坚在中策职业学校牵头成立绿之翼环保社团,退休后仍协助青年教师继续指导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她运用数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在社区等地开展环境教育,设计课程与活动,让垃圾分类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自2017年8月起,戚志坚持续在“自然之友”月捐,支持环保事业,至今已捐赠90次。

她用行动证明了环保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壮举,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贡献。这位曾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个人”“浙江省绿色先锋人物”“美丽杭州建设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的可敬教师,正用她最熟悉的方式——教育,继续点亮未来,守护绿色家园。

章叔岩、孙毅、张海江、戚志坚,尽管工作岗位不同,但他们都以务实的方式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着力量。从物种保护、公众倡导、乡村实践到环境教育,他们的故事表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一条需要社会各界多元参与、共同探索的长远道路。

自2004年6月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以来,孙毅在这条路上行走了整整21年,累计服务时数超过9000个小时。他现任杭州市绿色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杭州市全民绿色行动促进会副会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绿色公民”的担当。

孙毅的朋友圈就是一本公开的环保日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绿色变迁。每年,他团结并带领志愿者在主城区组织不少于500场活动,服务、影响超过5万人次。

他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市民将闲置雨伞、米袋、瓶盖等物品“变废为宝”,迄今已募集环保袋超5000只、修复送出雨伞近3000把、回收瓶盖近5吨,还组织学生创作出近200件环保艺术品。

因贡献突出,他先后获评“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杭州市功勋志愿者、浙江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所带领的团队也荣获“母亲河奖”“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4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国家及省市级表彰。

用孙毅的话来说,环保不是一段履历,而是一场需要更多人接力的漫长征程。

张海江

青山村人水和谐的践行者

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广袤平原,到杭州青山村的蜿蜒小道,环境科学硕士张海江回国第一站,选择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地方。2015年,他来到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

1981年,青山村东侧的水库建成,承担起周边3000余名村民的饮用水供给重任。然而,2014年的水质检测报告显示,水库29项指标中有多项超标,源头直指上游1600亩竹林。

由于听不懂当地方言,张海江在老村主任的陪同下,花了4个月时间走访每家每户。2016年,他推动成立了善水基金,与40多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承包500多亩关键林地,改变毛竹耕作方式,减少化肥使用,让山林自然恢复。2016年,专家再次考察龙坞水库时,多项水质指标明显提升,部分达到一类水标准。

不过,张海江的思考更深一层:“用隔绝人类活动的方式保护自然,是本末倒置。”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目睹了五大湖流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凌姝文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