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产品已覆盖中国50%生物圈保护区
守护斑头雁、大熊猫、江豚、雪豹、珊瑚……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科技助力生物圈保护是本届大会的核心亮点,海康威视将携多项技术产品和成果亮相,展示其在野生动植物及环境指标智能监测领域的综合能力。
截至目前,海康威视相关技术产品已应用于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约30%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200个湿地,以及50%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除此之外,海康威视还通过“STAR公益伙伴计划”,携手全球30余家公益组织,进一步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助力。守护的物种从斑头雁到大熊猫、江豚、犀牛、穿山甲、雪豹、珊瑚、千年古柏等不断拓展,助力物种延续与繁荣。
持续提升自然资源保护能力
大模型助力智能监测与管理
近年来,海康威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丰富自然资源保护手段。在森林保护、自然保护地管理、候鸟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地质灾害监测、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等多个场景推出创新产品、沉淀解决方案,体现了智能物联技术与产品在助力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作用。
例如,专为野外环境设计的海康威视野保相机,支持4G、太阳能供电,通过动物热量变化触发PIR红外感应技术,可实现20米范围内精准抓拍,并支持网格化布设,实现对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的全面监测。该设备具备超广角、4K成像、高分辨率与低功耗特性,同时耐低温、防尘防水,能够稳定运行于野外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高质量影像,可以为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而多光谱植被监测仪能够动态监测植物健康情况,如物候变化,树干腐烂、开裂、倒伏,叶片含水率、叶绿素等生长态势指标,同时支持监测气象要素、土壤墒情,可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高温、干旱、水土流失等威胁。
在林业虫害管理场景中,海康威视虫情测报系统能及时发现松材线虫病、互花米草等林业重大有害生物,助力管理单位建立一树一档、一群一档信息化系统,管理古树名木数量、品种、树龄、长势、变更、迁移等基础信息和养护情况,助力植物精细化养护。
此外,海康观澜大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保护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海康威视在业内率先推出双光谱高精度定位云台,集成空间感知、姿态感知模块、解决定位不准等问题,并依托设备内置的烟火检测大模型算法,能够大幅提升烟火识别准确率,助力实现更智能、更精准的森林火情管理,守护动植物家园。
在智慧湿地管理场景中,海康观澜大模型有效提升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种类识别、计数等功能,其中鸟类检出率达到95%;基于大模型打造的湿地知识库,可以提供湿地鸟类、植物、宣教等百科知识,实现智能问答等,让湿地管理更智慧、便捷、精准、高效。
海康践行科技公益5年
助力多物种延续与繁荣
除了在业务中助力自然资源保护,海康威视秉持“科技为善”的初心,积极探索用智能物联技术和产品为公益事业创造更多价值,已连续五年发起“STAR公益伙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为公益组织、学术科研单位及其他非营利机构提供AIoT技术、产品支持,携手助力公益项目开展,共同推动公益前行。
展区内,海康威视将呈现多项物种保护案例。例如在长江源头,海康威视助力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开展对斑头雁的监测和科学保护工作,实现大范围、全天候、24小时远程值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青海班德湖的斑头雁种群数量已从2012年的1170只增长至7072只。
在深圳大亚湾海域,海康威视为珊瑚保育组织“潜爱”提供水下摄像设备,助力珊瑚生长监测与产卵情况,并持续收集附近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为珊瑚保育和开展宣教活动提供科学依据,让公众了解珊瑚礁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为珊瑚自然恢复带来希望。
在非洲的6个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海康威视联合Africam(致力于创建全球性社区保护非洲野生动物生境及生态系统的社会企业)建立起实时监测系统,帮助野生动物保护与反盗猎等组织快速了解现场情况,实施救援等行动。此外,Africam还通过海康威视高清、稳定的视频设备,为全球观众24小时直播草原上的动物,在记录大自然奇妙、壮观的同时,帮助更多人和公益机构了解、关注与守护非洲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保护不仅关乎野生动植物,还包括气候韧性、可持续生计等多元议题。
截至目前,海康威视“STAR公益伙伴计划”聚焦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环境监测与保护、数字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四大方向,已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One Ocean Empire Plt等30余家国内外机构,在14个国家和地区落地35个公益项目,让美好和希望在全球更多角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