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桐庐县 富春江畔 妙笔绘江南
发布时间:2025-09-22 15:40:39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桐庐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帆,将生态绘成发展的底色,在富春山水间,铺展出一幅永续生长的实践画卷。

从将名字写入国家生态的画卷,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地;从被万千游客称作“中国最美县”,到化身全国乡村人居环境的温暖样板——桐庐悄然走通了一条生态与财富相拥、青山与笑颜相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百匠”入古村

白墙黛瓦,通幽小径,潺潺暗渠……步入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江南水乡的韵味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村,因其庞大的古建筑群、独特的地下水系和深厚的宗氏文化而闻名。

来到明末清初的衍庆堂前,里面传来有节奏的声响。麻雀夫妇烤茶馆主理人老麻正端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敲打着铜壶。

大学毕业后,老麻做过体育教练,也从事过金融,在杭州一待就是十多年。也许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容易令人心生厌倦,让他逐渐爱上了茶文化和铜器。在系统学习烤茶和打铜技艺后,老麻决定跳出舒适圈,和妻子一起创业。

把店开在哪?201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老麻第一次来到了深澳村。

村子虽然有些冷清,但古韵犹存的明清建筑,让老麻心里涌出了一股创作的冲动:“如果交给我,我会把它变成什么样子?”

他和妻子租下了房子,经过了一年多的改造,这间看起来破破烂烂的旧房子,成为了如今集茶艺、手工,民宿于一体的艺术空间。

越来越多的粉丝前来,只为喝上一口正宗的云南烤茶,买上一把精致的手作铜器,老麻的朋友圈,也由此越拓越宽。

从2019年开始,深澳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针对古建筑现状,启动了抢救性修缮工程,同步推进环境立体化整治,留住了乡愁古韵,也绽放了现代生机。

村口的湖清澈灵动起来,在老麻之后,一幢幢老房子迎来了天南海北的匠人,构成了深澳百匠街区,赋予古村新的“灵魂”,也吸引着年轻人纷至沓来。

2024年,深澳村累计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同比增长19.8%;集体经济增收214万元,同比增长25%,吸纳周边村民就业100余人。2025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达到84万人次。

江南古村落管委会综合办主任李海说,目前,村里已累计入驻各类手工艺品、民宿、茶饮、酿造、制香、旗袍等青年创业业态店80余家,距离“百匠”近在咫尺。

为了突出差异化,管委会成立了品牌引入评估小组,在外出招引的同时,建立内部的淘汰机制,让中高端的业态在深澳古村扎根。

“服务好创客们,让他们有信心、待得住。让目标消费群体能有良好的体验,他们也会带着同频的顾客再来。”李海总结,“打通正向循环,将成为深澳古村焕发生机的源动力。”

家门口的“两山大道”

今年夏天,比天气更热烈的,一定是“戏水王国”桐庐绽放的浪花。

凭借114条优质河道、90%以上Ⅰ-Ⅱ类水质的生态优势,以及年接待超300万人次的产业规模,桐庐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长三角亲水旅游的标杆地。

如果要列一个桐庐玩水人气榜单,富春江镇芦茨村一定名列前茅。这里的水质常年稳居国家Ⅱ类标准以上,清澈见底,是首批浙江省“美丽河湖”,也是浙江省第一条全域可游泳的河道。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天然泳池”,在社交平台上火爆出圈。

“你们什么时候过来,多少人?我来看看房间……”见到芦茨村“画中阁”民宿老板娘陈静敏的时候,她正忙着安排下一拨预订的顾客。

随口一问,陈静敏的手机里竟然有5000多个顾客的微信,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上海、杭州的回头客,一来就是一个团,直接把所有房间“包圆”。

2012年,富春江镇的芦茨、茆坪、石舍三个村落被批准设为浙江省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试点区,芦茨溪和村内的道路开始了改造提升。“村里鼓励我,可以在溪边造房子、开民宿。”陈静敏回忆,“我想,干脆试试看。亏也亏不了,房子反正是自己的。”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年村子的人气就很旺,旅行社带来了成队的游客。一年下来,陈静敏夫妻俩一口气还清了贷款。从那以后,“画中阁”的人气越来越旺,成为芦茨村民宿的一块招牌。

2018年起,桐庐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富春江镇成为试点乡镇之一,投资2700多万元,率先在芦茨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同时对芦茨溪沿线开展拓宽、清淤、整治等工作。

眼下,芦茨溪两旁,一边是绿水青山的绝美风景,一边是白墙黑瓦、精致美观的民宿群,铺就了名副其实的“两山大道”。念起“民宿经”,吃上“美丽饭”,近年来,芦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8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容我们村特别贴切。”10多年下来,望向窗外,陈静敏眼里满怀感激,“老百姓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的就是身边的变化和口袋里的收入。还有什么比这更真切呢?”

一坛酒的蜕变

当车辆缓缓驶入团结门,沿街道路两旁一排排整齐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居民楼和一座座凤凰样式的路灯提醒着我,“中国畲族第一乡”——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到了。

沿着徐七线再开5分钟,穿过长长的紫藤长廊,就是龙峰民族村。老书记雷天星已经在红曲酒厂门前等我了。

“你来得不巧。9月的气温还太高,我们还在为第八届红曲酒开酒节做准备。”雷天星笑着搓了搓手,带着我走进了酒厂。

与畲歌一样,有500年历史的红曲酒,也是畲乡的一大特色,具有补肺、健脾、止汗、舒筋、活血、抗寒等功效。

旧时人们到畲民家做客,主人端上来的,往往不是一杯热茶,而是一碗红曲酒。红曲酒的制作工艺复杂,看温度,更看制酒人的功力。

龙峰村里90%的人家都会酿红曲酒。酒好喝,但是不太好卖。

“每家每户的做法都不一样,导致酒的度数和品质参差不齐。而且红曲酒的保质期比较短,附加值很低。”雷天星解释说,“村民们基本都是自酿自饮,或者以很低的价格出售。”

为了突破“低小散”的困境,2021年起,龙峰村先后建成红曲酒展示馆和酿造中心,引进现代工艺进行杀菌、灌装等工序,将传统红曲酒的品质再提升一级,让红曲酒顺利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产量不断提升的同时,龙峰酒厂也加快了产业化步伐。去年,杭州市政协牵线畲乡红曲酒与绍兴黄酒古越龙山合作,通过技术创新、营销赋能等方式,助力畲乡红曲酒产品化、产业化。

“我们的‘雷蓝钟李’姓氏酒,不仅是红曲酒,更是一款文创产品。”雷天星说,“我们的产量,也从每年的3万-5万斤,增长到了10多万斤。”

一坛酒带动一个产业。酒香飘散,也催生文旅产业的发展,“高山流水千人席”,成为龙峰村的新名片。吃的不是菜,而是红红火火的氛围。

几乎每周都有一辆辆的大巴带着游客们前来,挑战带着拦门酒的村民,看罢迎客的舞龙表演,穿过紫藤大道,奔赴一场高山流水千人席。空闲在家的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民宿经济火热起来,也从三四家增长到了近20家。

以“酒香”为媒,龙峰村走出了一条融合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两山”转化之路。村民的致富渠道不断拓宽,焕发出更强的发展动能。

今年,桐庐县将持续以“富美100”攻坚行动为抓手,从美丽本底与标杆示范“双轮驱动”、共富共美内外兼修向体制机制综合提升迭代深化,形成统筹融合“一张皮”、规划引领“一张图”、破难攻坚“一类事”、改革创新“一体化”、富民增收“一把尺”、系统集成“一本账”的总体格局。截至目前,所有行政村完成村集体收入“9060”全覆盖,82个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

桐庐将生态优势静静酿成发展的甘泉,让美丽成为百姓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诗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眼前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座城市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朱振辉 通讯员 方菲 蔡美兰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