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良在观察记录河道情况。
清晨的阳光洒在备塘河面上,许国良开始了每日的巡河工作。他的手轻抚过新设置的遛鸟架,几位晨练的老人熟络地和他打招呼:“阿良,又来巡河啦!”这样的场景,在杭州的城市河道边已是常态。
许国良与水的缘分,早已融入生命轨迹。“我生在水乡,长在河边。”杭州514条城市河道沿岸,这位56岁的守护者用二十五载光阴,将工匠精神镌刻在每道驳坎、每寸绿水之间。
匠心独运
创新解决河道难题
“把杭州的城市河道治好管好,是我一生的使命。”自2000年投身河道管理以来,作为杭州市城市水设施和河道保护管理中心的一员,许国良的巡河里程已经超过10万公里。从查排污口到根治黑臭水体,从消除143条黑臭河道到创建203条市级美丽河道,从创新打造“一杆一绳一圈”救生套装到总结推广“许氏工法”,许国良始终以匠心护碧水、以真情润杭城,用自己的巧思创新解决河道治理的各种难题,尽全力守护河内河边的生态和生命。
每到夏季,落水事故频发。救援的黄金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传统救生设备笨重难取,许国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能不能设计一种既醒目又轻便的救生设备?”这个念头成为他创新之路的起点。于是他跑遍市场挑选材质,最终选定3.5米长的轻质竹竿;又经过反复打磨、喷涂上醒目的红白相间警戒色,第一代救生杆诞生了。但他并不满足,又创新性地加入救生绳和救生圈,组成“一杆一绳一圈”的救生套装。
“我记得第一次测试时,竹竿的浮力不够,我就一次次调整,直到找到最合适的长度和材质。”许国良回忆。他在河边反复试验,甚至跳入河中模拟落水者,只为确保救生设施的安全可靠。如今,3000余套这样的救生设施遍布杭州河道,成为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统计显示,这些设施已成功协助救援落水者数十位。
创新远不止于救生设备。噪声扰民是河道养护的另一大难题。传统鼓风机清理落叶时噪音巨大,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许国良大胆创新,借鉴吸尘器原理,选用锂电池对设备进行改良。“原来清理一段200米的河道需要半天时间,噪音还大。现在用新设备,两小时就能完成,而且几乎不扰民。”河道养护工人李师傅说。
从救生到养护,许国良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最让他自豪的还是“福寿螺快速清理法”——通过两年观察记录,他研发出“识别-标记-集中清理-生态防治”四步工作法,在西湖区试点后发现福寿螺数量减少70%,这项工法如今已在全市推广。
创新往往源于对细节的关注。在备塘河边,曾经有一个管理难题:市民为遛鸟经常踩踏绿化带,“踩了种、种了踩”成为养护怪圈。许国良没有简单禁止,而是创新性地设置遛鸟架、休息座椅和温馨提示牌,改堵为疏,既护绿化又顺民心,尽显管理智慧。
矛盾点成了温馨处,市民交口称赞。正在遛鸟的张大爷说:“阿良不仅解决了我们遛鸟的需求,还美化了环境,真是两全其美。”
薪火相传
匠心精神润泽城市血脉
创新需要传承,才能发挥更大价值。2019年,“阿良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里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
“许老师常说,治理河道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要让百姓有获得感。”工作室成员朱哲飞说,从许国良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许国良的诸多创新实践在工作室里都成了可复制的经验。成员陈天勤负责的案例就曾荣获城市水设施“六化”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他很感谢“许氏工法”带来的灵感,“许老师最可贵的是系统性思维,他总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找到最关键的那个点。”
传承需要制度保障。工作室创建以来,开展技术交流、业务培训等活动成为常态,目前已培养了30余名河道养护骨干。更难得的是,许国良还探索出“党建+精细化+创新”的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实践深度融合。“河道治理不能单打独斗,要发动群众一起参与。”许国良还提出“河道管家”服务模式,建立“市民-社区-养护单位”三方联动机制,通过设置便民服务点、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响应市民诉求,更快更及时处理问题。
这种传承正在结出硕果。在杭州亚运会期间,许国良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45天内整治完成50条重点河道。“那段时间许老师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走遍了所有重点河道。”同事回忆,“他总是说,这是向世界展示杭州之美的机会,责任重大,机遇难得。我们跟着他,也不觉着累了。”
如今,许国良依然常常行走在河岸边。他的脚步踏实而坚定,手中拿着记录本,眼里看着河水的清澈度、护岸的完整性、绿化的长势,一一记下。“让杭州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