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古树名木保护传承边会在杭州举行,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
古树名木,是地球馈赠的“活化石”,是跨越时空的“绿色史书”,是记录自然变迁、承载历史记忆、凝聚文化乡愁的活态瑰宝。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景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古树资源。这些年,景区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古树名木保护传承的“西湖实践样板”,共同守护人类的生态根脉与文明记忆。
现存古树名木877株
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杭州持续推进西湖生态保护工作,守护好这颗明珠。如今,各类植物在此繁茂生长,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群落,不仅涵养着西湖的水土,也成为动物的天然家园。西湖的古树名木,如同这片生态宝地中的“活化石”,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绿色文化遗产。
据统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存古树名木877株,其中一级古树75株、二级古树93株、三级古树704株,名木5株。全区古树名木共计68种,隶属于30科52属。树种中,樟树数量最多,共356株,枫香次之,共75株,二球悬铃木排第三,共61株。树龄最大的是五云山顶一株银杏古树,两株杭州市“最美”古楸树位于吴山东岳庙内。
多年来,西湖景区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培训,同时采取拆除硬化铺装、设置围栏、支撑巩固、树洞修补、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保护复壮措施,救助了一大批古树名木。
如今西湖景区改变以往靠抢救保护古树名木的方式,加强古树名木日常巡查和养护,基于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重点做好病虫害管理和古树周边生境改善,及时应对自然灾害天气,降低古树名木衰弱风险,更好地保护这片“绿色活文物”。
昨日的会议上,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著名古树保护专家丛日晨教授高度肯定了西湖景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我去吴山景区看了古树的保护情况,古树非常美,最大的特点就是管理得很细,比如地面处理等。在那里,你会发现古树文化的开发非常有底蕴,一步一景都是历史与故事。”
智慧化管理守护“绿色宝藏”
不断推进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设
为了提高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这些年西湖景区还不断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古树名木的实时监测和智慧化管理。
目前,西湖景区正在推进古树动态监测与保护项目,针对重点古树名木,拟通过集成部署相应传感器(如倾斜度、径流、土壤环境、白蚁防治等),持续收集古树名木及其周边环境的数据,着力补齐数据采集短板,纵深推进古树名木动态监测应用场景建设,将智能监测与人工巡查相结合,提高问题发现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确保在第一时间启动保护措施,实现从“人防”向“技防”转型,全力守护古树名木的健康与安全。
以古树为媒,西湖景区还持续推进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设。依托公园原有空间,以最小干预、生态环保为原则,增设具有互动性、体验性的科普设施。
如云栖竹径枫香古树文化公园在竹林、休憩广场等节点增设“树的年轮”“植物的记忆”“触摸自然——气味之旅”“科普问答”等科普互动装置,市民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通过视觉、触觉、嗅觉了解植物的不同属性、用途、文化价值、与环境的关系等信息;吴山香樟古树文化公园依托“杭州·智慧园林”数智应用,通过“互联网+”思维以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技术,结合古树群落保护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与自然互感、互知、互动;杭州植物园香樟古树文化公园对每株古树名木制定养护“一树一方案”,在细心呵护的同时精心设计古树导览图及游览线路,并开展“古树医生”等研学活动,将植物园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串联起来。
推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营造人人参与保护古树的良好氛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古树名木保护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科学的养护管理,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近年来,西湖景区通过认建认养、古树医生和自然教育等一系列举措,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今年的植树节,西湖景区开展了“拥抱西湖一棵树”活动,推出云栖竹径、灵隐飞来峰、吴山景区、岳庙景区的古枫香、古香樟等共计37株古树供大家认养,不仅为公众搭建了亲近自然、守护生态的桥梁,更让“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落地生根。在一年的认养期内,市民可深度参与古树养护,从定期巡查记录生长状态,到协助开展松土、浇水等基础管护,亲手为古树筑起“健康屏障”,同时还能通过专业讲解了解古树的生长习性、历史背景……在与古树的相伴中,守护绿色遗产的种子在心田悄然萌发。
依托杭州市古树名木主题展和浙江省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设,西湖景区还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和自然课堂,持续不断地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古树观察员”“古树印章集”“探究树皮的秘密”“植物拓染”等系列活动,结合讲解、互动及发放宣传册,将保护工作和古树文化以直观且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市民游客眼前,吸引更多人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古树名木,理解自然、热爱自然。西湖景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