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明和孙子上山摘香榧 本人供图
昨天上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古香榧群第62代守护人黄天明换上了一件崭新的白色衬衫,梳好头发,从稽东镇占岙村出发,坐上了前往杭州的高铁。
他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做——到杭州参加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一场圆桌交流会,主题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
“我就聊聊和占岙村香榧树的故事。”他说。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盛会,有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63岁的榧农黄天明,是中国唯一一位农民代表。
六代人共同守护着香榧林
“大家好!我叫黄天明,今年63岁,来自中国香榧之乡——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我是稽东镇占岙村的一名村民。2024年的11月,我有幸登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舞台,以一名普通中国农民的身份发言。今天,我同样有幸站在这里,再次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香榧树。”圆桌会上的黄天明,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带着江浙地带的吴语口音。
绍兴,是中国最大的香榧主产区之一,绵延400多平方公里的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会稽山古香榧群核心区之一,柯桥区现有古树2.1万株,其中,稽东镇的香榧树就有2万株。
黄天明居住的占岙村,有百年树龄以上香榧4600多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22株,还有一株1570年树龄的古树,被称为“中国香榧王”。
“在我们村,人与古树互相滋养的故事,从祖先迁居这里开始,经历了800多年,66代。”黄天明说。
如今,在黄天明的家族里,有六代人共同守护着这里的香榧林,从青少年到壮年到耄耋老人,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是97岁。
守护香榧树,是占岙村民不变的传统,也是黄家人刻进骨子里的基因。
“我们的祖先还有保护古树的口训,比如‘伤害香榧,雷公要打’等,代代相传。”黄天明说。
香榧树在爸爸的心中
跟孩子一样重要
守护古香榧群,并非易事。
香榧树有“寿星树”之称,寿命很长,生长缓慢。当地人用“爷爷种树,孙子摘果”来形容香榧的生长周期。
“一年365天,我有200多天都在香榧林,除草、施肥、修剪……每天要走1万多步。”黄天明说。
20世纪80年代初,20岁出头的黄天明也曾有过“种树能赚钱吗”的疑问。那时,他选择成为一名木工,奔波于绍兴的各个乡镇。
有一年春节,山里下了大雪,全村人纷纷上山,为香榧树除去厚厚的积雪。
香榧树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同一株树上可能结着“三代果”——今年、明年、后年收获的香榧,长成不同的形态挂在枝头。香榧树的果实与年轮,都在固化着干旱或多雨的年份。
那次,黄天明参与了3天的“除雪行动”。大雪之后的两年,香榧树结出的果又大又多,村民们“连赚了两年的钱”。
“邻村的媒婆们都涌进占岙村了,适龄单身小伙儿的信息被记录了好几轮。”黄天明笑着说。
“你善待香榧树,香榧树也会回报你。”黄天明相信老一辈的叮咛,回到村里,从父亲手里接过香榧养护的活儿。
黄天明的孩子也受到他的影响。加入了守护香榧树的队伍。
2000年夏天,台风突袭柯桥,为了保护香榧林,他和村民们在风雨中“抗争了一夜”,得了重感冒。当时,只有13岁的女儿在日记中写道:我很震撼,香榧树在爸爸的心中跟孩子一样重要,我以后也会好好守护它们。
“香榧古树不仅有经济价值,也是自然界的瑰宝,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的贡献。”在黄天明看来,“香榧树有利于改良土壤、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对于研究植物进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就在圆桌会前一天下午,黄天明还和6岁的孙子一起上山摘香榧。“今年,我家预计能采摘3000斤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