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有“大树王国”也有呦呦鹿鸣 探访天目山保护区的生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3 10:47:44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有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规模为历届之最。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

在浙江杭州临安区,有一片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的秘境——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总面积达42.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7.56%,拥有天目铁木、柳杉、古银杏等古树名木5615株。下面一起走进浙江,看看大树王国里的生态密码。

今年56岁的赵明水,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也是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二十多年来,每隔半个月左右,他都会踏上山路,去看看他的“老朋友”——天目铁木。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 赵明水:到目前为止,仅在天目山发现这五株成年的天目铁木植株,所以说非常珍贵。

天目铁木,属于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1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种群数量极度稀少,也被称为“地球独生子”。这五棵大树,是全世界仅存的天目铁木野生植株,树龄均超过百年。

1987年,天目山管理局为铁木设立界桩,开展对天目铁木的系统性保护工作,为它寻找生机。经过多次实地调查与深入研究,团队终于发现了影响这片野生种群生长的一个关键问题。

种子落地,新株发芽,但要进一步扩大天目铁木的种群规模,仅靠自然更新还不够。天目铁木的濒危,还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它的雌雄花花期并不同步,有效传粉期短暂,自然授粉成功率低,种子质量不高。从2018年开始,天目山保护区便联合浙江省林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进行种子育苗、嫁接和扦插等多种方式的人工扩繁。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因刚:这个就是天目铁木的种子,种子采集之后带回到实验室里,控制它的光照和温度,还有湿度,可以保证它的成苗率达到25%~30%。有了大量的种苗,才可以为迁地保护提供种苗保障。

目前,已扩繁的天目铁木苗木超过3000株,迁地保护足迹已经到达海南、云南、广东等地,减缓了原生株基因型的濒危状态。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因刚:除了对天目铁木进行科学保护之外,我们还要对银杏和古柳杉等野生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利用。其实在天目山大小有一百多个生态样地,可以为我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提供更科学指导。

环境修复、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在一代代守护者的不懈努力下,与二十年前相比,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10.6%,高等植物种类也从2160种增加到2668种。如今的天目山,大树林立、青山苍翠,生机处处可见。

兽语山林 华南梅花鹿的“安居生活”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西80多公里处,就是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7月,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通过扩区方式,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面积由原来的42.84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的核心栖息地。继续来看总台记者的探访。

清凉峰的巡护员章叔岩每周都会背起相机,沿着巡护路线深入山林,寻找华南梅花鹿及其他野生动物的踪迹。而他与华南梅花鹿的缘分,始于36年前的一次“惊喜相遇”。

那几声呦呦鹿鸣,深深地触动了章叔岩。为了再次记录到野生梅花鹿的行迹,他几乎踏遍了保护区内所有可能有鹿栖息的山头。2002年,一次救助野生梅花鹿幼崽“倩倩”的任务,让他意外获得了与梅花鹿近距离相处的机会。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倩倩”健康成长。这次成功的救护也让章叔岩和同事们看到了壮大野生梅花鹿种群的可能。

华南梅花鹿生性机敏、警惕性极高,历经多年摸索,章叔岩和团队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梅花鹿习性的半生态饲养与管理方法,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的原则下,开展起对华南梅花鹿种群的救护和扩繁研究。

20多年来,救护繁育基地由原先的1亩地,扩大到如今的180多亩,80多头幼鹿从这里出生、成长,最后回归自然。而要进一步扩大种群数量,更大的挑战是修复梅花鹿破碎的栖息地。

随着栖息地环境的持续改善,华南梅花鹿的活动日益频繁,这片生机盎然的山林,也逐渐成为更多珍稀野生动物安家落户的共同选择。目前,保护区内115台红外相机和50台声纹监测仪构建起全天候监测网络,记录到华南梅花鹿、黑麂、穿山甲等多种珍稀动物。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将这些影像整理并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让更多人去了解和爱护野生动物。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员章叔岩:我们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野生动物,我们的保护工作是跟整个人类命运相结合的,有关联的。就是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共生共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共生题”。天目山的苍翠林海间,藏着当地破解这道题的智慧。杭州临安在浙江省率先提出了“村落景区化”的概念,引入乡村运营师,把天目山脉周边的村庄当作景区来规划,让村民从“守山人”变成“护绿者”“经营者”,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临近十一假期,位于天目山脚下的月亮桥村热闹起来,迎来了一波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

然而,这个让外国游客惊艳的小村庄,在数十年前,还远非如此。20世纪50年代,村民们上山砍树烧炭,天目山生态遭到破坏,村容村貌也一度陷入窘境。

转机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天目山先后被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科学的环保理念逐步扎根,村民们种起生态公益林,村庄环境也慢慢复绿整洁。

为了进一步激活村庄的闲置资源,2017年,临安率先提出打造“村落景区”理念,就是用景区化思路打造村落,为天目山脉沿线村庄引入外部投资,建设运营“串点成线”的旅游项目。

杭州市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章薇:我们连续几年引进乡村运营师,让他们对村里的民俗文化、旅游、闲置农房等资源展开调查,根据不同村落的特点、优势,定制市场化的运营思路,基本形成“政府出政策、村里出资源、村民出力量、能人出智慧、市场出运营”的模式,让大家齐心协力把乡村旅游做起来。

如今,在运营团队的持续努力下,高山美术馆、露营基地、漂流体验等二十多个业态项目在月亮桥村相继落地,直接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不少于150万元,也不断吸引众多“新农人”“新农创”回到家乡,扎根山水间创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帅俊全 吴薇 方可圆 吕泽源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