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专家学者共话湿地保护:让城市水脉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5-09-23 22:22:15

湿地,作为地球生命之肾,承载着生物多样性的珍贵基因库,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活力。在人类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崭新征途上,湿地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的使命与担当。今年7月24日,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结果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荣耀揭晓,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也是浙江省首批获得认证的城市。

配图1

为搭建国际化的湿地保护与合作交流平台,深入探讨城市湿地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9月23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企业及公益组织齐聚一堂,围绕城市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展开深入交流,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与方案。

杭州湿地的每一片涟漪,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故事

面对城市化浪潮中湿地萎缩、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杭州以“科学修复、系统治理”为原则,开创了湿地保护新范式。论坛上,杭州市湿地保护协会陈勤娟会长以西溪、西湖、千岛湖为经纬,徐徐展开一幅杭州湿地保护的壮美画卷。

西溪湿地的蝶变,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2004年,这片水乡“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以人为本、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开启湿地保护新纪元;2005年,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此诞生,“西溪模式”以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智慧,为全球湿地治理贡献中国方案;2009年,西溪湿地荣膺全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2011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成为全国湿地保护的法治标杆。

如今,数字孪生、物联网与大数据织就“生态天网”,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实现湿地资源全链条智慧监管。20年来,西溪湿地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的品牌,创造了POD模式(公园导向型发展)的“西溪模式”。

西湖的守护,则是“还湖于民”的文明宣言。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通过生态保护、环境美化与水质治理,累计新增绿地160万平方米,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从2001年的45厘米提升至2024年的89.4厘米,水质稳稳保持在Ⅲ类湖泊水标准;180余处人文景点重焕生机,“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经典格局全景重现人间。2011年,西湖文化景观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西湖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还湖于民”的理念让3000万年均游客共享生态福祉。

这一方碧水不仅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更以“一池西湖水,千年根与魂”的深邃意境,诠释了生态惠民的文明高度。

论坛上,国际红树林中心秘书长鲍达明系统介绍了中国国际湿地城市的保护管理实践;加拿大女王大学Steve Lougheed教授分享了环境DNA技术在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湄公河办公室Marc Goichot先生探讨了健康河流系统对气候适应力的支撑作用。温州、福州、重庆等城市代表也分享了各具特色的湿地建设经验,多方协同共同探讨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打造国际湿地管理人才孵化器

作为本次论坛的组织方之一,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依托全省湿地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湿地智慧监测、自然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湿地的生态保护本身就是一件没有国界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只有合作才能够有利于互利共赢。”在谈及湿地保护的全球视角时,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全省湿地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杭君强调。

张杭君指出,湿地保护的全球性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挑战的全球性,候鸟迁徙、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无法靠单一国家解决,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二是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关乎全球生态安全。通过保护湿地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全球借鉴意义;三是机遇的全球性,在湿地公约、人与生物圈计划等框架下,中国在参与国际湿地城市评审中,提出“中国智慧”,也借鉴修复方式、资金投入等国际经验,推动全球湿地治理协作。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在湿地保护领域成果显著。张杭君介绍,浙江拥有两种在全球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湿地类型:高强度人类活动下的城市湿地(以西溪湿地为代表)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河口滨海湿地(以钱塘江口为代表)。“我们应对这两类湿地的保护实践,系统性地梳理、提炼、建模,形成两大解决方案样板。”

长远来看,最可持续的输出是“人”。“依托杭州师范大学和重点实验室,我们可以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湿地保护人才培养基地,也可以成为国际湿地管理人才孵化器,将浙江从保护的‘实践者’提升为全球保护能力的‘赋能者’。”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徐可 吴越溪 王川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