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偷吃”庄稼,已经成为主要的“人鸟矛盾”
都市快报对话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参会代表
如何“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本周,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正会聚杭州,参加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围绕这一全球性的主题展开“头脑风暴”。
昨天,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会代表,听听他们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魏辅文:野生大熊猫种群数约2500只 受威胁等级已经从“濒危”降级
大熊猫很喜欢滚马粪。我们拍到一只野生大熊猫在遇到新鲜马粪后,先是闻,然后在马粪上打滚,还用脸去蹭,再用马粪涂抹全身,让自己看起来灰头土脸的。
这个行为,可能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经过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大熊猫比较喜欢新鲜的马粪,而且打滚的时间集中在比较寒冷的晚秋和冬季。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新鲜马粪中富含的两种物质BCP与BCPO(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能够靶向抑制冷觉感受器TRPM8。就像头痛的时候吃止疼片,其实,疼痛根源并没有解决,只是痛感暂时被掩盖了,大熊猫滚马粪也是一个道理。
因此,大熊猫的这种不寻常的滚马粪行为,是为了在低温环境下御寒保暖。
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保护更不仅仅是保护。通过模型推算,目前,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约为2500只。对比此前调查数据,有显著增长,其受威胁等级已经从“濒危”降级。
保护大熊猫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一个成功案例和缩影。成功保护大熊猫的同时,更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要尽快建设“人鸟和谐社区” 进一步化解“人鸟冲突”
鸟类“偷吃”庄稼,已经成为人和鸟类的主要矛盾之一。耕地保护很重要,野生动物保护也很重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鄱阳湖的水鸟吃完了自然湿地的食物,就会飞到附近的农田。稻子收割之后不灌水,能够为鸟类提供部分食物。当然,也可以在特定时间里,在湿地周边的农田灌一点水,能变成水鸟很好的栖息地。
这是其中一种办法,但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保持自然湿地不退化,让鸟留在自然栖息地,不要到老百姓的农田里去吃庄稼,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减小了,白鹤吃的食物也会相应减少,它们就会飞到周边的农田去。如何让鄱阳湖保持比较大的水域面积,是现在需要探索的焦点:维持自然湿地的面积,提升自然湿地的质量。
化解“人鸟冲突”,不能用补偿的办法。不能在鸟类对老百姓造成损害后,再想对老百姓进行补偿。重要的解决之路,是主动探索建设“人鸟和谐社区”,让鸟类留在自然湿地,不飞到农田“偷吃”。此外,也可以通过改变稻田的耕作模式,形成“鸟类友好环境”,让老百姓从保护中受益。辽河口核心示范区的稻蟹养殖项目,就是“人鸟和谐社区”建设的一种探索。
当然,还可以促进社区发展和生态旅游相关工作的推进,让当地社区的居民做一些与鸟类相关的手工艺品,比如大家都很喜欢的玩偶等,促进产业发展。
“人鸟和谐社区”一旦建好,“人鸟矛盾”就会逐渐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