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之语
我的名字叫中华水韭,长相也跟水边的野韭菜一样平平无奇。但很少有人知道,就我这不起眼的模样,已历经三亿年地质变迁,活成了大家口中的“活化石”,如今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作为中国特有的极度濒危孑遗植物,我身上藏着蕨类植物演化的关键线索。想当年,我们家族也曾繁盛一时,如今却如同植物界的“大熊猫”,纯净水源的减少,让我们的繁衍越发艰难。
幸运的是,在建德市新安江畔,我找到了一片净土。这里的水从新安江水库坝底涌出,常年保持17℃恒温,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湍急的水流不仅保证了高溶氧量,还抑制了藻类泛滥,加上周围茂密的植被和往来的水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链。身为最严格的“环境测评师”,我的健康生长,就是这里“无污染”的最佳证明。
然而,我的生存依然充满挑战。我没有种子,生长缓慢,只能依靠根部产生的孢子“传宗接代”,传播途径主要依赖水流和水鸟,且对生存环境要求又高,仅能适应无污染的湿地水塘、河湖浅水带。新安江水库水位规律性的升降,虽帮我们抑制了其他陆生植物的竞争,但栖息地仍不断被挤压。
30多年前,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新安江畔发现了我,让我从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变成了备受关注的“植物明星”。自2019年起,新安江林场承担起了保护我的重任。他们在朱家埠林区为我们打造了一个60平方米的育苗床;2020年,工作人员在我的原生地采集了993株植株迁至此地进行保护与繁育。他们细致测定土壤与水体数据,模拟原生环境,每月记录植株生长情况。在大家悉心照料下,我们在“新家”成活率超过95%;到2022年,已有300多个(丛)同伴成功回迁至原生地,在清澈的新安江水中滋养着。
在此,恳请大家:如果见到我,请勿采摘,我并非可食用的韭菜;也不要破坏我们周边的湿地环境,给我一个洁净、安宁的生活空间。你的远观,就是对我最好的保护。
守护者说
周燕,新安江林场场长,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对中华水韭系统性的保护工作:一边守好中华水韭的原生家园,安排专人定期除藻除草、监测生长,加设监控防人为破坏;一边在朱家埠林区人工繁育,模拟原生环境,助力迁地植株扎根。
如今,新安江林场已经成了浙江省唯一的中华水韭迁地保护示范点。
“中华水韭的保护无样本可循,比如它与其他植物的关联性还需研究。我们希望联合更多科研团队,逐步探索保护方法,让中华水韭这个濒危物种在新安江17℃江水中,继续欢快地生活下去。”周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