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 专家特意介绍了一位来自云南村寨的小伙子
发布时间:2025-09-26 09:28:52

以前,我们靠山吃山 现在,我们通过保护生态获取经济效益

“飘海来了吗?”

9月24日,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平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向大家介绍了一位来自云南的小伙子。

“我在。”会场最后一排,一只手臂高高举起,穿着哈尼族服饰的飘海不好意思地笑了。

飘海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么等新寨,是当地第一个建“鸟塘”的村民。这个哈尼族小伙子,从一个只有203人的小村寨,“飞”到杭州,向世界展示鸟类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

只有满足了鸟儿们的需求 才能再见到它们

他建的鸟塘位于中老边境的热带雨林深处,双辫八色鸫、银胸丝冠鸟等珍稀热带森林鸟类是这里的常客。村寨周边,有3万亩原始森林。

他一拍到双辫八色鸫,就会往鸟友群里发照片,手机便开始“叮叮咚咚”地响,“鸟友们会为了拍摄双辫八色鸫,立马飞过来,第二天就出现在鸟塘”。

2019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时,发现勐仑镇多个村寨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便动员当地村民通过改造环境,吸引鸟类栖息,发展生态观鸟旅游。植物园专家考察了勐腊县十几个寨子,最终选中了包括么等新寨在内的4个村寨作为试点。

“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引水造塘、布置食源,还送来了望远镜和鸟类图鉴。”飘海是村寨最先行动起来的人,并花了半年时间在雨林里追踪鸟群。最终,他在橡胶林里的一处泉眼旁建起了鸟塘,仿照自然水系挖出水塘,用竹筒引水形成小型瀑布,并在旁边撒上一些面包虫和玉米粒,吸引鸟类前来栖息。

他根据鸟类的习性设计了3种“澡堂”。“有的鸟喜欢淋浴,有的鸟喜欢泡澡,有的鸟喜欢跳水,我就针对性地建。”飘海说,只有满足了它们的需求,才能再见到它们。

飘海数了数照片,他已经在自家鸟塘拍到100多种鸟类了。

他也在鸟塘里学到了许多自然知识。

有一次,一位英国的“鸟友”正在拍摄银胸丝冠鸟,突然,一只树鼩跳出来,抓走了鸟。飘海心疼银胸丝冠鸟,想去阻止,却被这位英国“鸟友”拦住了。他说,动物之间的捕杀是正常的,人类不必去打扰。

把鸟保护好了

鸟就成了人类的朋友

鸟来了,“鸟友”们也追随而来,村寨对应发展起了观鸟、民宿、餐饮等经济,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如今,村寨里有4户人家建起了鸟塘。仅飘海的鸟塘,每年可以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他还主动拿出10%的收入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

“以前,我们靠山吃山。现在,我们通过保护生态,保护动植物,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飘海说。

生物圈保护区的理念核心之一是协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当地社区的生计和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听过飘海的故事,与会专家们很高兴,称他“探索出了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共赢的新路径”。

本次来杭州,飘海有3件要完成的事:参会、修相机、逛西湖。

参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次次地介绍自己和鸟塘,让更多人认识西双版纳,认识么等新寨这个小村子。

修相机,是为了更好地拍鸟。飘海说:“把鸟保护好了,鸟就成了人类的朋友,它们会来看望大家的。”

回西双版纳前,飘海去了一趟西湖。昨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上,他乘船游览西湖,还点了一杯西湖龙井,悠闲地看向湖面。配文:这是不同于热带雨林的江南之美。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韩晨柯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