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杭州宣言》将更新原有的生态保护方式 推动新技术手段应用于生物圈保护
发布时间:2025-09-26 09:34:34

——都市快报专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

记者 江玥 摄

本期访谈嘉宾——徐卫华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等方面的研究。

他深度参与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实践与国际议程接轨,尤其关注山地生物圈的保护,曾参与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杭州宣言》的起草工作。

快报记者: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发布的《杭州宣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请问其中有哪些亮点?

徐卫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每十年举办一届。过去十年来,全球生态保护形势发生了诸多变化,联合国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等全球及多边环境协定,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成为生态保护的新手段。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发布的《杭州宣言》,将为未来十年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指导。

在新的全球生态保护形势下,《杭州宣言》的制定将在很大程度上更新原有的生态保护观念与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一,通过生物圈保护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国际协定的相关目标,《杭州宣言》提出在生物圈保护区内实现“自然栖息地零净损失”的目标,即确保栖息地总面积与质量不降低。生物圈保护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地,若能在保护区内实现该目标,未来可进一步推广至其他区域。

第二,将指导如何将新技术手段应用于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重点加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数字工具在生物圈保护区管理的应用,提高保护精度与效率。

第三,将生物圈保护区打造成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活实验室,成为科学研究、学习和实践的平台,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最佳实践的基地,自然与文化协同保护与发展的示范区域。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发布的《杭州宣言》,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希望凝聚各国力量,共同为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

快报记者:部分生物圈保护区同时也是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在推动公众从“走近公园”到“理解并守护公园”的转变中,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有深度的探索让生态福祉可知可感?

徐卫华:首先,国家公园具有全民公益性,是对外开放的,是为大家提供的接触自然、欣赏自然、了解自然,进而爱护自然的重要场所。

其次,国家公园能够提供优质的自然教育机会。过去的旅游多停留在“观景”层面,例如,仅关注山形似何物,缺乏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现在要做的,正是改变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不仅要欣赏自然之美,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生态故事。

第三,国家公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展示地,也将通过景观、野生动植物传递其背后的生态内涵,激发公众了解与保护公园的兴趣。希望让公众在游览中有收获、有体会、有感受,从而真正愿意去保护它。以三江源公园为例,游客除了欣赏壮丽景观,还能观察到野生动物。当藏羚羊等动物迁徙经过时,车辆都会主动停下等待,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这种体验尤为重要。

快报记者:当前,山地生物圈的保护面临着哪些挑战?有哪些应对方法?

徐卫华:对山地生态系统而言,主要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生态退化可能导致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下降,进而影响中下游地区百姓生活与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山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一直是大挑战,但不同国家、不同生物圈保护区所面临的问题类型与难度各不相同。例如,越南某生物圈保护区内生活着超过100万人口,保护压力巨大。如何在人口密集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全球思考的课题。

对于生物圈保护区而言,除了所在区域的问题以外,自身保护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问题也是一大挑战。部分生物圈保护区所在地政府部门经济条件有限,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保护区的发展与能力建设。

未来,推动生物圈保护区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期待随着《杭州宣言》的发布,有更多的资源投入生物圈保护区的建设,推动技术与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升。希望有更多科研力量加入山地生物圈保护网络,共同推动其发展。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韩晨柯 徐萌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