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会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说,在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福祉面临紧迫挑战的关键时刻,会议达成的共识将在未来数年深刻影响“人与生物圈计划”,增强科学政策和社会间的互动,这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精神,表明环境治理是社会长期繁荣的基石。
近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陆续落下帷幕。这场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盛会,吸引了15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者、科学家、政策制定者等人士的参与。通过1场部长论坛、5场全体会议、76场边会或平行论坛,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金融、社区赋能等议题获得充分讨论……这场参会人数、地域覆盖广度、行业代表性均创历届之最的盛会,以杭州为支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更让世界看见中国生态实践的力量。
智汇杭州:两份“杭州成果”为全球治理锚定生态方向
本次会议最受瞩目的《杭州宣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指南针”。
前者向世界发出倡议,后者明确未来十年路线图。安东尼奥・艾伯鲁特别肯定成果中的“包容性”与“国际合作”理念,认为其融入中国“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智慧,强调原住民、妇女、青年的参与权,对全球保护区建设至关重要。
“未来10年,我们有一个目标,希望中国的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至少有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从加快申报、强化科技支撑、培养人才、推动国际合作四方面落实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提出,中国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50余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还应用动植物智能识别、“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等技术,更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现纳入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国际标准,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路径。
“只有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守护生态。”沙特国家野生动物发展中心代表阿卜杜拉说,“杭州成果”为国际合作指明方向。未来中国将持续分享保护与发展协同、科技赋能等经验,助力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凝力杭州:绿色办会细节里的“生态诚意”
“不需要问任何人,跟着系统指引就能找到会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工作人员尹玉柱对着手机里的“自导式系统”点赞,这是杭州为提升参会效率专门开发的智能服务工具。在大会的每个角落,这样的“杭州温度”与“绿色底色”随处可见。
“从每一度电到每个水杯,都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大会后勤保障组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杭州“零碳办会”的坚持。为实现这一目标,大会认购绿证79个,实现100%绿电供应;新能源汽车穿梭于会场与酒店之间,可重复使用水杯替代塑料瓶;蚂蚁森林“零碳办会”活动吸引350万人次参与,累计碳汇4700多吨,远超大会预计碳排放量3000吨的目标。
“这样的绿色办会方案,值得在全球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西蒙娜-米雷拉·米库列斯库肯定了大会筹备工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青年人才支持计划”获资助者刘雨晴也深有感触:“来之前主办方就详细对接了参会事项,现场志愿者的服务周到又耐心,让我们能专注于学术交流。”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胡心亭带着文创产品参会,得益于主办方的提前对接,展品顺利呈现,“保障到位,我们才能安心分享保护区的经验。”
这些细节,不仅让参会者感受到杭州的专业,更让“生态保护”的理念从会议主题变成了“可触摸的实践”。
主场杭州:从“共生典范”到影响世界的生态实践
大会闭幕后,外方代表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参加户外考察活动,感受“杭州实践”的魅力。
西溪湿地以“生态+文旅”模式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仍保持“城市之肾”功能;天目山保护区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4年7月,天目山-清凉峰保护区以扩区的方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里保存着世界最古老银杏树、还有着世界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
“时隔二十年再来杭州,西溪湿地的数字管理让我惊讶!”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史蒂夫・洛希德带着相机走进西溪湿地,镜头里不仅有嬉戏的水鸟,还有监测水质的传感器,“公众保护意识也强了,大家会主动观察鱼类、树木,这是真正的‘人与自然共生’。”
墨西哥新莱昂环境秘书处代表佩雷斯被天目山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吸引:“无人机巡检、定位项圈监测,这些数字技术能帮我们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我要把图册和经验带回去。”
安哥拉代表卡特琳娜说:“我们正筹备生物圈保护区,浙江的渔业资源保护经验,对我们太有借鉴意义了。”
这场盛会,也让杭州收获了国际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杭州市“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授予杭州市临安区“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这不是终点,而是杭州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新起点。安东尼奥・艾伯鲁表示,中国在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中应用数字技术、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值得全球分享。
从西溪湿地的芦苇荡到天目山的松林,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共识到全球的实践,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已不止是一场会议。杭州播下的“共生种子”,终将在世界各个角落绽放,而这座城市,也将成为连接中国生态智慧与全球行动的重要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