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车危害之大,恐怕没人否认。近年来由酒后驾车引发的桩桩惨剧令人记忆犹新。酒后驾车极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视觉障碍以及心理变态现象,造成触觉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降低,从而使得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酒后驾车已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症”,是马路交通事故中最为凶残的“马路杀手”,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杭州市人大拱墅代表团代表卢建华这次领衔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杭州市酒后驾驶处罚条例》地方性法规的议案,强烈呼吁将对酒后驾驶的处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大处罚酒后驾驶这种藐视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不法行为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促使全市范围内形成“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酒后驾车为何“猖獗”——文明意识不够,违法成本太低
卢建华代表认为,酒后驾车之所以如此“猖獗”,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酒文化和现代交通安全的文明意识形成了明显冲突。另一方面,在于违法成本太低,对醉酒驾驶处罚力度不强,没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据了解,美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9年减少,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严厉处罚酒后驾驶行为。除当场吊销执照和入狱一年,对造成生命伤害的酒后驾驶员可以以二级谋杀罪起诉,最高可适用死刑。近年来,认定酒后开车的血液酒精浓度标准更是日趋严格,从0.08%降到0.05%,由于年轻人酒后开车的比例较高,针对21岁以下的驾驶者,血液酒精浓度0.01%就算酒后开车。严厉的交通执法甚至让美国人聚会时很少喝烈酒。有的国家甚至还设置了为酒后驾车司机提供车辆的“车辆提供罪”,提供酒水的“提供酒水罪”,同乘醉酒驾驶车上的乘客“同乘罪”。
杭州市去年进行了针对酒后驾驶的专项整治行动,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但专项整治行动并非是一个长效机制,往往会整治时得到遏制和收敛,但过后又会“死灰复燃”。因此完全有必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对酒后驾驶的处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如何遏制酒后驾车——制定《杭州市酒后驾驶处罚条例》
基于上述考虑,卢建华代表建议,制定《杭州市酒后驾驶处罚条例》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酒后驾驶处罚条例》应突出哪些重点,具备什么要素?
卢建华代表认为,将醉酒标准进行提高(标准从严,可从0.08%降到0.05%);多部门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将酒后驾驶列入个人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在银行的贷款行为及额度;提高酒后驾驶人员机动车的保险费率;初犯驾驶员,吊销驾照1年;在若干年内重犯者吊销驾照的年限加长直至终身禁驾;吊销驾照的同时处以相应的罚款(可根据车价款的一定比例确定);强制违法的驾驶员看一部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片以达到警示的目的;把酒后驾驶的违法人员的姓名、年龄、所驾驶汽车的型号和牌照、被扣地点和当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外加司机近照,在媒体上进行曝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