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难逼迫火柴厂转型升级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
自从接手了杭州火柴厂,胡午寅和妻子没在家中过过完整的春节。“从年初一到年初八,每年的这几天都是提着东西去看望工人。”胡午寅说,“要知道在杭州招到一个熟练工有多难。”
胡午寅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厂里的老员工,慰问和看望工人,成了两口子过年过节的重要一环。
招工难、原材料成本上涨,而火柴市场也迅速萎缩,这使得杭州火柴厂一度陷入困境。2008年,和国内其他同行一样,胡午寅的工厂也差点面临停产倒闭。
“在浙江,生产火柴的成本越来越高,但火柴的价格始终卖不高,出厂价只有1毛钱不到。无法和外地的其他火柴厂竞争。”摆在胡午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不干,要么把厂继续往外迁。
“当时我也想过去安徽办厂,那里盛产火柴的木材原料。文昌镇的党委书记姜小旺急了,跑来找我,说这是杭州的百年老厂,意义重大,千万不能搬走。”
这一席话,就如同一根火柴,暖了胡午寅的心。他想好了,下决心改革,一定要转变困局。
“我花了几十万从北方买了一批更先进的生产机器。然后动了一番脑筋,把木质的火柴盒改变成纸质。”这样一来,不仅生产的工序简化了,燃眉之急用工难也缓解了。
记者在厂房里见到,一个工人掌管一台机器,只需要做简单的整理工作,从处理火柴头到整理装盒,都由机器自动完成。
“当初用木片做火柴盒,需要晾晒,手工制作的程序就有6、7道,起码要20个工人对付一台机器,虽然纸质的盒子成本要高,但节约的人工就不好说了。”胡午寅边走边给记者介绍,“两年前我们厂里还有60多个工人,现在同样的产量只需要20多个工人。”
这一改,一下子把工厂救活了。
胡午寅记得很清楚,2002年改制时杭州火柴厂共有1470人,如今只有30多个员工。
为挖儿子,动了十二分脑筋
不过,改进设备仅仅是解放了工人,胡午寅依然面临着市场迅速萎缩的事实。民用火柴的订单锐减,每年呈几何数下滑。全国600多家火柴厂,十年后只剩下20家左右还活着。
“我这个年纪思维老化了,做火柴只会越做越窄,最后恐怕也会像其他厂一样,最终消亡。”其实,胡午寅今年不过50岁。他渴望给“火柴”带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胡午寅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儿子胡立伟。不料,这个去年才大学毕业的大男生,对于“子承父业”很是抵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