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居民健康膳食
中医传统项目进社区
高血压俱乐部活动
灵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西溪湿地健步行
近年来,老百姓对卫生工作的要求,已经从原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化到有效预防疾病和实现自身健康促进。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力量和软硬件配备等,不能及时跟上百姓的需求,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卫生工作需要面对的矛盾和困难。
为了尽量缩短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西湖区在推动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靠卫生系统自身力量,扎实推进内部改革,不断拓展、深化专业的健康服务举措,巩固提升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更多地着眼于扩大卫生工作的开放性及其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密切联系,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健康西湖”促进系统,实现了全民健康素质和区域健康发展水平的较快提升。
2011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67岁(全省77.41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全省6.3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17%。(全省7.37%。),全区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稳居省、市前列。
实施“五化”举措 巩固提升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的支撑作用
健康管理“网格化”
“我现在量了血压160/80,心跳85,胸口不舒服,有点头晕,手有点发抖,怎么办?”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利东医师接到电话,来电的是家住桃园新村29幢的许大爷。这个血压和心率,对于一般80岁的老年人来说还算正常,但是王医师很清楚,许大爷上压在130,心跳在70时最舒服,于是马上告诉他正确的处理方法。
今年,西湖区以服务辖区为单位,全面实施社区卫生“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王利东的网格地址内有500户居民家庭,大部分是省直机关宿舍,每次上门前都做足了功课,事先掌握所管辖区的居民情况,了解他们的作息时间、脾性、慢性病情况。
目前,该区的每个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网格化管理1500-2000名居民,能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咨询和方便快捷的上门服务。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居民咨询和提供上门服务的数量同比分别提高26.35%和12.17%。同时,把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建设融入街道、社区工作,社区卫生干部、居民小组长、楼道长、义工等以“健康助理员”角色参与居民健康管理。
重点服务“精细化”
家住三墩中学的陈翰文老师和爱人,都已是80多岁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又因腿部有病不能起床。去年开始,老伴眼睛里老是长倒睫毛,虽然不是大病,但也很痛苦。三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知道情况后,立刻派眼科的欧阳医师上门给老人拔倒睫毛,从此以后每隔一个多月,欧阳医师都会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老人拔一下倒睫毛,而且从不收费。
家住科技新村16幢的张烈凤大妈长期瘫痪在床,蒋村(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上门为她做常规检查、输液和送药;吴女士每次带宝宝到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体检,都可以提前预约好时间踩着点来;翠苑三区卫生服务站针对慢性病患者,推出“整理居民家中的小药箱”行动……
西湖区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病患者、特殊人群(残障、孤寡、贫困等)五类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失能老人预防性健康管理”、“准妈妈健康俱乐部”、“蒲公英行动”、“社区高血压防治沙龙”、“空巢老人聊天室”等二十余项精细化健康服务。如在西溪街道成立浙江省首家公立“社区营养工作室”,对居民饮食健康进行专业指导;为全区所有60岁以上老年人配备家庭责任医生,视情况给予每半年一次到每月一次的定期上门服务。
特色服务“个性化”
“今天能打针吗?”国庆期间,家住白荡海人家的郑先生带着6个月大的孩子走进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科。
“能,儿童体检也开放。”
得知这一消息,郑先生赶紧给同小区家长打电话,“可以的,快来吧,打预防针和体检都可以。这下好啦,省得过了节以后还请假来!”
其实,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没时间去看病!周一至周五医院正常开放,自己却要上班,周末自己空了,医院也停诊了。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庆期间预防接种照常开放,只是西湖区针对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一种。
不同群体对健康有不同的需求,西湖区对这些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提供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健康咨询、精神抚慰等个性化健康服务。如开发居家养老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行为能力、认知能力、残障情况等,进行卫生服务等级评定,并制定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在农村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24小时服务;根据辖区居民生活就医习惯,在5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不同时段的错延时服务;在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新西湖人”中实施“风筝计划”,对其健康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