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美好家园#换种方式“吃”海,船老大王波的两次“下海”史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8-17 11:03:23 Mon   

二层观光甲板上,数十只手机齐刷刷对着一层船尾,电动转轮将渔网不断往上拉。一声闷响,带着海水的渔网被拉上了船,当看到渔网里有条硕大的海鱼时,观光甲板上爆发出一阵欢呼。

船老大王波熟练地指挥船员将渔获进行分类,确认船尾作业的机器都已停止后,招呼游客下到一层近距离看看最新鲜的海鲜。

船员在分类刚捕捞的海鲜 天目新闻记者 华炜 王嘉楠 摄

游客们拿出手机一顿拍照,兴奋地互相交流着,王波在边上笑了。虽然这一幕他已见到无数次,但王波依然很享受看到游客的笑脸。

55岁的王波是舟山岱山人,年轻时曾是传统渔民,如今有了自己的渔家乐和旅游公司。

从年少出海到如今渔家乐做得风生水起,王波见证了舟山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再到近年来不断好转的过程,也用自己的行动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弃文下海刚想大展拳脚,大黄鱼却“不见了”

王波与大海结缘,要从17岁说起。

岱山岛,舟山群岛第二大岛,王波所在的高亭镇,许多人家都以捕鱼为生。

王波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船老大,捕大黄鱼的本事镇里无人能出其右。或许深知出海捕鱼的艰辛,家里人并不希望王波继承父业。

“我当时考进了岱山中学,爸妈希望我好好读书,将来能穿皮鞋。”王波说,80年代初,淳朴的渔民认为能有条件穿上皮鞋,找个体面的工作,就是了不得的事情。

然而,在岱山中学只读了1年书,王波就不读了。或许是骨子里流淌着渔民的血液,王波决定要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船老大。

17岁那年,王波下海了,父亲刻意把他安排到别的船上,“他说我跟着他的船,一来有他照顾学不到东西,二来也怕船员有想法”。

捕大黄鱼的叫做对网船,渔网和储存渔获都在主船上,有20多名船员,副船主要负责协助主船撒网收网,一般船员不超过10名。刚下海的渔民,要在渔船上先负责做饭,王波在主船和副船各做了一年饭后,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渔民。

然而王波刚准备大展拳脚时,却有些失望,“到了1985年左右,内海基本看不到大黄鱼了”。王波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满载而归的大黄鱼是15岁时,父亲在江苏海域一船捕回5万多斤桂花大黄鱼。再早几年时,王波和村里的小朋友甚至能在海边捡到因缺氧而浮至海面的大黄鱼。

王波认为,大黄鱼的急剧减少,一方面是因为过度捕捞,每到渔汛期,成群的对网船都出海捕捞,而且渔具的网目很小,更有甚者在渔网末端用纱网包住,小鱼小虾全不放过;另一方面,早年间老百姓没什么环保意识,渔船上的污油、污水,岸上的生活垃圾,工厂的工业污水都直排进海,导致近海水域水质变差。

上岸后二次“下海”,割舍不掉对大海的热爱

大黄鱼没有了,日子还是要过。

王波23岁时,家里花了十几万造了一艘22米长的拖虾船,用来出海捕虾。24岁时,王波如愿以偿成为船老大。

1994年,王波与朋友合伙斥125万巨资新造了一艘钢制汽船,每个合伙人每年靠捕鱼都能拿到十多万的分红。

1996年后,捕虾船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海蟹捕捞开始成为新风向,王波把船改造后,开始随大流出海捕蟹。

2003年10月28日,王波一船14人在长江口渔场和江苏渔场交界处抛锚,中午时分突遭大风,渔船倾覆。二十多艘附近的渔船立刻开展救援,最终只有4个人成功脱险。

之后很多年,上岸后的王波开过蟹笼厂、渔网厂,生意不好不坏,架不住垫资太严重,加上村里做厂房的老房子年久有安全隐患,王波就把厂子关停了。

“还是忍不住想下海啊,可能我这辈子就注定要和大海打交道。”2011年,关停厂房后的王波看到身边有人在做渔家乐,便去考察了一番。

“他们用的是拖虾船,的确有钱赚的,但游客出海还是希望看到多一些种类的海鲜,我就觉得这事儿我可以做做看。”打定主意后的王波,注册了公司,开始再次“下海”。

经历了生意相对平淡的头两年后,摸透门道的王波在2013年开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浙江、上海、江苏甚至陕西、贵州等地的游客都慕名前来。

王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在宁波做生意的贵州客人,2015年5月第一次跟团体验了渔家乐后,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内,竟带了5波不同的朋友来找王波,而这名疯狂的“粉丝”,已成了王波的老友。

王波(左)驾驶休闲渔船出海 天目新闻记者 华炜 王嘉楠 摄

如今有了2艘休闲渔船,也聘请了2名船老大,但王波就是手痒痒,一天不出海就难受,成为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再次圆了王波的“下海梦”。

换种方式“吃”海,体验渔民文化更要保护环境

8月12日上午9点,记者跟着王波的休闲渔船,从岱山岛的码头出发,同船的8名游客是从杭州赶来,特意体验出海捕捞的。

当天游客体验的是4小时的行程,从岱山岛出发到可捕捞的海域,要一小时左右,途中王波不断给游客介绍沿途的岛屿,讲以前出海捕鱼的趣事。

“这大海的颜色怎么一半是黄的一半是蓝的?”

“那是因为洋流的作用,这里刚好是两股洋流交汇的位置,这景象可不是每次出海都能看到的。”

听到王波的解答,游客们立马拿出手机,记录这壮观的一幕。

10点左右,渔船开始撒网。

“我们休闲渔业的渔船,捕捞的渔具长度不得超过12米,网目不能小于5.4厘米,撒网时间基本在20分钟到半小时。”王波站在船尾对记者解释道,“以前传统渔业的渔具最少也得有几十米,撒网好几个小时后才收网。”

半小时后,王波开始指挥船员收网,船上的游客们屏住呼吸拽紧手机,等待几分钟后揭晓谜底。

游客在观光甲板上等待渔获上船 天目新闻记者 华炜 王嘉楠 摄

看着渔网被拖上船,王波心里有底了,这一船渔获肯定能让游客满意,因为一条10多斤的大鮸鱼在渔网里蹦跶。船员们解开渔网,熟练地开始分拣渔获。

“最大的这条是鮸鱼,还有梭子蟹、梅童鱼、玉秃鱼、豆腐鱼、刀鱼、鲳鱼、青壳虾。”王波在旁向游客们介绍。

姑娘沈瑜和两个小姐妹早就按捺不住兴奋了,向船员借了手套,费力地单手举起大鮸鱼,挨个轮流拍照,然后发了朋友圈。

游客举着大鮸鱼合影 天目新闻记者 华炜 王嘉楠 摄

在清理渔获前,王波向船上的游客解释,捕上来的小鱼小虾,或者抱籽的鱼蟹,希望征得游客同意后放生。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最后还是我亲手把这些小海鲜放生的,其实船老大不用跟我们解释,我们肯定会同意放生的。”沈瑜说道。

捕上来的渔获,厨师现场进行处理,在休闲渔船上的厨房现做。清蒸大闸蟹、葱油鮸鱼、清蒸海虾、海鱼羹……半小时前还在甲板上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此刻已成为游客的盘中餐,如此新鲜的海鲜,也让一船游客赞不绝口。

游客在包厢吃着中饭,渔船开始驶回岱山岛。一小时后,游客用完午餐,渔船也刚好靠岸。

“老板,留个微信吧。”当沈瑜看到王波的微信名时,笑着说,“不愧是‘东海老船长’,下次来玩还找老船长你。”

“现在做休闲渔业,航程和捕捞的时间短,捕捞区域是固定的,能更好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比传统渔业更安全,而且游客的肯定,让我特别有成就感。”送走游客后,王波对记者说道。

今年受疫情影响,王波的生意较往年难免会有下滑,但从6月份开始,生意已经慢慢开始恢复,8月份的档期已所剩无几。

“对未来肯定是有信心的,特别等到岱山通桥后,交通会更加便利,对于我们做旅游的,绝对是重大利好。”简单在船上吃几口中饭,王波又要开始准备下午的接待工作。

海洋资源保护和休闲渔业发展相辅相成,打造海洋保护“舟山样板”

其实在历史上,舟山曾出现过海洋资源衰退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及海域环境的破坏,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日趋匮乏,甚至出现了“东海无鱼”的荒漠化现象。

通过设立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建设海洋牧场、实施增殖放流,强化执法巡查等工作,舟山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海域生态群落结构得到改善。

记者了解到,从2000年前后渔民转产转业起,有部分渔民开始从事休闲渔业,做起了渔家乐。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休闲渔业的规模扩张增速,近两年主要开始专注于精品化的创建。

“休闲渔业在舟山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舟山一直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感受渔家文化。”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产业规划发展处处长陈展之介绍道,“休闲渔业发展了,不会对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的恢复,又能更好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据舟山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舟山全市有渔农家乐2584家,接待人次872.33万人次,收入30.46亿元。

在“两山”理论指导下,舟山市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和推进“两山”发展理念在海上实践,全力打造海洋保护的“舟山样板”。

来源:天目新闻  作者:  编辑:周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