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每件事,赢得万民心。
最近,一个“热词”出现在杭州各大媒体平台上——民呼我为。这是杭州党史学习教育一项重要主题活动,在“呼”与“为”的过程中,做到人人可“呼”、件件有“为”,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情怀。
数字赋能 惠及人人
智能互联时代催生了更多个性化民生需求,也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
当前,萧山正在打造“健康大脑”平台,它重点打造了“两张网”即医学高峰网和基层服务网,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数据壁垒,进一步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瓶颈和难题。以紧缺的医院床位资源为例,以往数据掌握在各医院,现改为由“大脑”集中管控,基层社区医生通过“云入院中心”直接查询床位数,就像查询车位数一样便捷。作为“省揭榜挂帅项目”,萧山“健康大脑”项目已形成“一核两网三侧N场景”的体系架构,上线七彩未来社区“全民健康”、区三医院医共体“云入院中心”等场景,也给全区百姓带来更多就医新体验。
聚焦“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萧山通过数字化改革的深化,不断拓展数字场景,养老、医疗、交通、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数字应用场景精准落地,让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智能、更有温度。
比如“文明云监管”平台,通过“云端”收集市民群众反映的不文明现象,连通城市大脑2000余个探头,打通线上交办链,建立常态化城市文明监管机制,已累计交办各类不文明现象6000余例。为加快解决市民群众交通出行“痛点”和“难点”,打造全周期的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新模式,5月31日,“萧山亚运安保数智交通实验室”也正式成立,将围绕护航亚运、知拥控堵、安全数治、智行服务四大应用场景,通过孵化交通治理创新成果与应用,让百姓出行更安全、更舒心。另外,清廉村社“码上工程”通过“两端一池一舱”推动公开、履责、监督、治理的迭代提升,实现了村级事项“码上知”、权力运行“码上督”、群众诉求“码上办”、责任履行“码上联”、政治生态“码上判”。今年以来,已向群众公开信息204万余条,在线解决群众诉求4309个。
从数字应用场景精准落地,到公共数据平台雏形显现以及政府牵头成立实验室等,萧山正在这个螺旋式迭代过程中,让数字化改革惠及民生、惠及人人,让城市中每个人都能享受数智生活,进而答出“民呼我为”的“满分卷”。
领办“未来” 幸福长远
当然,幸福更在乎长远。今年以来,萧山在“民情双访”中开展“领办一件事、助力十四五”活动,全区各部门党组织与542个村社党组织结对,领办一件事关村社长远发展的关键事,助力新一届村社组织班子启航新五年,目前各区级单位已完成两轮走访。
今年年初,河上镇15位村书记各自领到一项镇里颁发的“新课题”,研究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中国传统古村落东山村书记徐国栋领到的课题是,如何像经营城市一样经营村庄。在他看来,“东山再起”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的水稻田里。结对萧山区融媒体中心党支部后,东山村今年将举办第二届稻田音乐节,在稻田迷宫、村播带货、麦浪音乐中玩转出乡村振兴的新内涵。
“民情双访”,走访是基础,解决是关键。萧山在常态化做好每月两次的走访服务的同时,持续开展“日常走访”和“定向专访”,采用代表座谈、群众约访、入户夜聊等方式,走心用情了解村社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寻访基层难题。在确定“领办一件事”后,各区级单位党组织和驻企服务员实行项目化管理,列出清单、明确计划、及时推进,做到“月度常态走访、季度问题跟进、半年重点研讨、年度总结评价”。
针对基层难题,萧山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等活动贯穿全年,推动解决一批企业、群众和基层关切的难点问题。“下阶段,我们将以‘带着问题去走访,在走访中发现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民情双访’更加精准高效地落到最需要的地方。”萧山区“民情双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让村社更加精准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萧山还面向全区500余名村社书记开办“头雁学堂”,量身定制5类特色班次,涉及经济研学、语言艺术提升、国学、摄影等。同时,课堂非常多元化,设在区党群服务中心、萧山文艺之家、高帆摄影艺术馆等,进而精准提升村社“领头雁”共创未来的本领。
民呼我为 共享共治
“民呼我为”主题活动,先有“呼”,再有“为”。只有全面真实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党委政府才能更好地制定决策,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萧山临浦镇山阴街社区,有一个党建联盟居民共享空间“三元茶馆”,镇联村干部、社工和社区居民经常在这里开“茶话会”,一边喝茶,一边商量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言献策,群策群力。聊的话题也是小切口,比如有居民提出,“小区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后,能不能提供垃圾袋?以前有的居民都是直接从家里的垃圾桶倒到外面的垃圾箱,不需要垃圾袋。现在撤桶后,垃圾袋用量大。”你一言我一语,积极讨论问题,解决之道也揭晓了。
今年68岁的田佳奇告诉笔者:“这种形式很好,在茶馆里喝茶聊天是老街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古镇临浦的一种文化。平时除了社区开居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机会不多,有了 ‘三元茶馆’这个阵地,邻居们聚在一起又轻松又能商量问题,推动社区治理。”
现在,这种线下的共享共治民生平台,也开始往“数字化”方向升级。日前,萧山益农镇群围村二组村民在该村“智慧小脑”系统“村民有话说”板块留言,反应抢险湾河道整治施工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噪声、扬尘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因周边有学校,上下学期间道路经常拥堵。村干部胡永峰收到该问题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询问了解清楚情况后,他一边用手机拍摄记录现场照片,并将问题上报至镇基层治理“四平台”进行流转处理,一边上门向反映问题的村民解释,该工程属于镇级工程,镇职能部门将督促施工单位做好相应整改工作。“真没想到,刚反映完,10分钟左右,村里就有人来上门解决了。”村民对答复速度很满意。
在“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中,群围村把“村民有话说”这一线上平台作为倾听群众呼声的主渠道。村民只要轻触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真正实现让群众呼声一键直达村干部。不仅是反映诉求,关于流动人员管理、小区养狗、垃圾分类等问题,群众都可以在“村民有话说”平台提出意见建议,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在此汇集,架起了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今年以来,“村民有话说”系统共接收各类诉求56件,现已全部处理完毕,均得到群众的满意评价。下一步,群围村将探索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民有话说”这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识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平台作用,融入党员志愿服务,形成“群众吹哨、党员报到,党员吹哨、干部报到”的党员干部一呼百应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真正实现服务群众快响应、零距离。
接下来,萧山将在景区、街区、社区周边等设立党群服务驿站等,增加覆盖、延伸触角,打造线下线下“民呼”平台,多维度服务百姓、服务民生,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民呼我为”成为一种社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