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办实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25 14:17:05 Fri   

完工9条“断头路”,建成快速路18公里、主次干路16条

杭州日报讯 “你们看,这个就是我们建设人梦寐以求的‘小金人’。”68岁的老党员沈宝德指向摆放在展示大厅最瞩目位置的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奖杯,语气中难掩激动,“我们中心负责建设的九堡大桥不仅得了鲁班奖,还拿了詹天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说是‘大满贯’了。”

昨天上午,市建委“走进城建一线、感悟党史伟力”城建新老党员在城建一线守初心主题宣讲活动走进了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在新老党员一段段讲述、一个个分享中,杭州城市基础建设发展的脉络与历史沿革也徐徐展开。

“以前城市工程建设,真的不容易。”沈宝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他刚进单位时,参与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庆春路综合改建工程。“我的任务,是要为工程其中一处泵房做供电保障。当时距离那段道路开通时间已经很近了,但我联系几个相关部门后发现,审批、安装等流程走下来要一个月,急得我天天坐到别人办公室盯着催,最终在7天内顺利解决了供电问题。”

1994年4月份,这条四车道并建有一座直通式立交桥的现代化道路终于全线通车,从此拉开了杭州大规模旧城改造、大跨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而在这条“黄金”干线,浓缩了无数像沈宝德这样杭州建设人的奋斗故事。

奋斗的背后,有克难攻坚的苦,更有建成投用后的甜。

“作为城市建设者,我们应该有理由感到骄傲与自豪。”有着20年党龄的李强谈起工程建设技术设备的变迁,有许多感触,“以前我们施工,用的都是进口设备。你们看现在,地上跑的、地下挖的、空中架着的,都是我们国产的设备,价格实惠,性能也好。而且我们的建设技术和工艺,不仅能保障国内建设,还能向海外输出。”

工程建设不断提质升级,依靠的不仅是设备技术发展,还有规范管理和机制保障。

“以前工地管理,靠的就是一个个‘包工头’。”有着丰富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的党员陈秀泉总结以前的现场管理——乱。“现在我们都要求规范化管理,每个工地都有项目经理,还大力推动‘党建进工地’,把支部建在一线,还有工地工会、民工学校等组织。工人们有了归属感、获得感,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自然就更有保障。”

前辈们的讲述和分享,也引发了青年党员薛飞的共鸣。“记得2004年我们在建设武林地道时,采用的还是浅埋暗挖法工艺进行施工,人是在土中干活的。最近几年,大型盾构机的国产化和普及化,加快了我们市政建设的发展,价值几个亿的盾构机在杭州已经有数百台了。”

作为新一代城建人,他也更多地参与到行业数智化的探索和应用中去。“在工程建设中,我们也紧跟时代脚步,开展了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开发与应用。”他甚至设想,“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有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从事高危作业,市政建设也必将能与数字化、智能化更无缝衔接。”

新老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激荡起关于建设者初心和使命、精神与传承的共鸣,也转化成为“学党史办实事”的动力和实践。

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今年截至目前,列入市政府2021年度十件民生实事、由市建委负责实施的18条“断头路”,已完工9条共7.22公里,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节点目标;已建成时代大道滨江段、彩虹快速路西延西湖段和富阳段3个项目共18公里,快速路累计通车总里程数达273公里;已建成城市主次干路16条共20.2公里,明年6月底前计划再建成33条共47公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杭建宣   编辑:陈俊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