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06 08:30:00 Tue   

杭州高新区是国家“火炬计划”撒在之江大地上的第一颗“火种”。31年来,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亩均效益、创业创新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站稳了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熊熊“火炬”。

这把火炬,是红色照耀下的高新之光,它印证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也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尤其是在“八八战略”指导下,高新区(滨江)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7.2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745.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7.79万元跃升至2020年的37.6万元。

不断赶超跨越的高新区(滨江),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并将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阶段,继续谱写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高与新

点燃高质量发展熊熊火炬

98.1%!

这是高新区(滨江)2020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值。接近百分百的数值,代表着高新区(滨江)建区以来围绕“高”和“新”谋篇布局的厚积薄发,尤其是在疫情之下,该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总量居全市首位,增加值仍持续保持两位数高位增长,不仅代表了高新区(滨江)挖潜新动能的实力,也反映了这位浙江高质量发展“优等生”骨骼硬、质地韧的产业特色。

多年来,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持续位列杭州市第一;连续6年,在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拔得头筹。

在6月15日召开的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江首次颁发的“科技创新鼎”,花落高新区(滨江)。

拿下这座含金量十足的“鼎”,高新区(滨江)可谓实至名归。

要知道,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衡量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目前,高新区(滨江)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0件,位于全省第一,约为2020年中国内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倍。可以说,“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高新区(滨江)的成长血脉,成为其站牢全国科创版图第一方阵的有力支撑。

2020年,该区专利申请量21987件,专利授权量13071件,其中发明专利3874件,据全省第一。在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中,高新区(滨江)有27家企业上榜,7家企业位居前十,总数为全省第一,从地域分布来看,该区百强企业占杭州百强企业总数一半以上,这也折射出高新区(滨江)在核心区域的创新首位度。

创新的高产出,离不开高新区(滨江)投入的“大手笔”,据了解,多年来,高新区(滨江)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方面始终不遗余力,每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突飞猛进,创新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解锁”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踩准科创前沿趋势节奏,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建设科技新城”的高新区(滨江),显然有着敏锐“嗅觉”。

目前,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相继落地,产学研创新平台不断聚能,创新生态能级不断提升。

融与通

构建赶超跨越的强力引擎

去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高新区(滨江)开启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双自联动”,这也意味着高新区(滨江)进入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崭新阶段。

深耕数字领域30多年,高新区(滨江)以数字技术为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培育出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新华三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数字滨江”苦练30多年的“内功”,也让高新区(滨江)呈现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度融合的新业态,同时,数字技术融入生命健康产业,也成了该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

今年,在创新药赛道“竞速”的鸿运华宁与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明度智慧,双双拿到了招商健康领投的上亿元融资,金融活水的注入,意味着高新区(滨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硬核”实力被市场认可,并释放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眼下,杭州正在加紧培育“未来工厂”,以期深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

在高新区(滨江),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等冠军型“链主工厂”,国自机器人、大和热磁等示范性“智能工厂”,先锋电子、博世电动、热威电热等效率型“数字化车间”都已经具备未来工厂的建设条件,正在积极培育中。

据悉,去年,该区工业互联网新增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5个,入选工信部解决方案5个,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3个,数量和质量均列全省第一,亩均效益位列浙江省领跑者榜单首位。

在推进全省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下,“滨江方案”也成为搭建好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的重要力量。

比如,以中控技术为主力建设单位的全省化工大脑正在不断完善,面向全省石油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构建生产安全、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功能模块,赋能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华三不断迭代的“数字大脑”,已经推进了3000多个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进行数字化转型等。

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高新区(滨江)已经明确,要围绕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发展战略,加快布局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条。未来,高新区(滨江)瞄准智能物联、数字健康、数字制造“三大产业新生态”,力争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示范。

增与减

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如今,高新区(滨江)已成为管窥全省乃至全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窗口,每年超3万人才来到高新区(滨江),硕博士占比达到26%,人才总量一半以上是研发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源源不竭的“第一动力”。

为服务好人才,高新区(滨江)在创新生态和住房保障方面做“加法”。在“5050计划”政策基础上,发布“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只要企业有需求,政府就搭台对接资源,构建人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推出5300多套人才房,供给量、受益面居全省第一,探索“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提速,加快实现人才房三年翻一倍的目标。

为扶持人才创业,该区又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在流程上做“减法”。

在滨江创业的蒋荣金在网上提交了“5050计划”申报材料,高新区(滨江)人才办工作人员立即开始了“加速跑”:核验材料,与人才沟通,进入市场化认定……短短一天内走完全部流程。

减了流程,增了效能,此前,人才项目认定每两三个月才集中开展一次,现在缩短至每月一次,特殊人才还可以实行“随到随认定”,该区通过数据驾驶、建模考核,项目认定天数、资金核拨天数分别从原来的60个工作日、9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让政策兑现“说到做到”、不断提速,切切实实让人才感受到高新区(滨江)及时、有力的支持。

高新区(滨江)历来有“围着企业转”的好传统,得益于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在这片沃土上的蓬勃发展,也使得高新区(滨江)在服务企业时,一直秉持“用户思维”,关注“客户体验”,在“增与减”之间,不断擦亮“营商环境”这块金字招牌。

像服务人才一样,高新区(滨江)的“增与减”还有很多。针对企业面临的瓶颈和痛点,滨江通过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做法。如:保护创新,探索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并上线了“知识产权大脑”;优化营商环境,于全省率先出台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首推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等。

现在,在高新区(滨江)可办的1575个政务服务事项中,1054个事项可以通过移动端、PC端、自助机端和窗口端实现“一网通办”;而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难题,该区在全国高新区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工作,截至5月份,“企业创新积分”服务企业超过1600家,银行授信超2.18亿元。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孟娇 通讯员 宋桔丽 肖鳕桐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