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西”新韵: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托 杭州努力写就西湖、西溪和谐宜居样本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3-30 16:22:12 Wed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这年秋天,刚刚履新浙江的习近平同志,将考察杭州的第一站放在了西湖。习近平说:“把西湖建设好,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得到恢复,这是德政,也是得民心的善举。”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提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他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又是春潮拍岸时。

白鹭和灰鹭栖息枝头,船工周忠伟的摇橹船一过,几十只野鸭四处散开,还有一些周忠伟不认识的鸟儿。去年他看到了东方白鹳,“以前没看到过。”

两年前,也是在烟雨朦胧的三月,葱蔚洇润的西溪湿地迎来了阔别多年的习近平总书记。那时,正在乘船观光的游客大声向总书记发出了一起坐船的邀请。“湿地越来越美了,很想让总书记再来看看。”周忠伟说。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高标准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去年以来,杭州西湖龙井和西溪湿地法规先后进行全面修订——西湖土生土长的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将设立保护区;保持湿地公园内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生态原状。

在保护中与时代同行。杭州用更好的科技和数字手段来保护“双西”之美,还美于民,让人们更诗意地栖居在“人间天堂”。

变与不变

在创新中保护

“你看西湖那么平静,其实每天都在变。”在西湖工作了30多年的杨小茹说,西湖是个活态遗产,这要求西湖守护人在变中求不变:变的是创新手段,不变的是更好的保护。

清晨6时到晚上7时的西湖,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义调研时最熟悉的景色。他捞起一株水草说:“这株苦草,应该是从西里湖繁衍过来的。”

2020年以后,西湖“水下森林”在里湖已成规模。“水下森林”是一种人工种植的沉水植物复合群落,包括苦草、黑藻、金鱼藻等。草能净水——西湖水质的平均透明度已经从10年前的约70厘米提高到当前的85厘米,部分水域甚至能达到200厘米。在提升水体透明度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西湖的生物多样性。

今年张义团队的新任务是将“水下森林”从西里湖向外湖“扩繁”。“通过‘亲子鉴定’研究发现,有一些沉水植物已经从里湖长到外湖了,就像这些苦草。但还需要研发更多相应技术,同时依靠人工辅助措施逐步恢复沉水植物,对于西湖‘香灰土’底质等生态环境,成功恢复沉水植物的难度很大。”张义说。

自学士桥码头上船,缓缓向西里湖划去。船行深处,湖面幽静,湖底密密麻麻长满水草,清晰可见,茁壮者伸手即触。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丁益雄告诉我们,目前西湖沉水植物总面积已达31.7万平方米,今年的目标是继续增植3万平方米,让“水下森林”面积再扩大10%左右。“西里湖的复合沉水植物群落已实现四季自然更替。这是一个逐渐健康的生态系统。”张义说,希望未来西湖的水,不仅是清澈的,还是健康的。

“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也在努力答好“变与不变”这道题。

手划船换成了摇橹船。我们眼前的西溪水,又与西湖大不一样。不同于西湖的“清澈见底”,这里的水更显幽绿透亮。“西溪的定位与西湖不同,更强调野趣与天然,所以保护也要‘量体裁衣’。”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随手掬起一捧水说,“近些年通过吸收西湖治水的经验,西溪湿地核心区域的水质已稳定在Ⅱ类以上。”

刘想告诉我们,西溪的水底同样“另有玄机”——湿地多塘,但以往塘与塘之间几乎互不“交流”,“为了增加水的流动性,提高观感度,我们利用水循环将野塘连通起来,并通过电子设备对水质进行24小时监测。”

这里的改变往往“润物细无声”,有时候,细到几厘米。观鸟区的浅滩水位常常会没过石头表面,这让很多鸟类无从落脚,所以考虑设置闸门,以便更好地控制水位。

湿地公园有关负责人的手中有一份数据:截至2021年底,西溪湿地的鸟类增加到196种,维管束植物增加到784种。

保护的对象,除了一湖碧水,还有文化遗产。今年1月26日,杭州飞来峰的石刻文化展,首次对外亮相14幅宋代的飞来峰石刻拓片原品,宋韵风雅让这片我国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再次走入世界的视野。

实际上,从两年前西湖首次展出烟霞洞全新发现的造像题记开始,杭州共调查发现了40多处石窟造像,西湖周边有20多处,基本集中在吴越国至宋元时期。“杭州一直在发掘和保护新的文化增长点,比如石窟造像就是对景区宋韵文化有力的展现。”杭州市园文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告诉记者,目前杭州正在运用三维技术分批次、分阶段对景区石窟造像、摩崖石刻进行数字扫描测绘,形成数字化档案,并进行线上展示。

数字化的保护,并不仅仅只针对石窟造像,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对整个西湖遗产区的山水林湖草生态系统及文物史迹都进行数字化严密监测。在景区综合指挥中心的驾驶舱可以看到,体现西湖文化遗产价值的关键点已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一旦监测对象出现水平移位、沉降、风化侵蚀等现象,系统都会自动报告。“我们给西湖周边山林做了全面测绘,利用物联网在宝石山试点智能防火系统,在六和塔上安装有130多个感应器来捕捉温度、湿度、倾斜度、游客登塔的震动等细微变化。”郎旭峰说。

共生共荣

在“数治”中蝶变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西溪湿地时的要求,刘想铭记在心。共生共荣背后的治理密码,是数字赋能。

相信你对一张节假日的西湖照片印象深刻:断桥上,人头攒动,堪称“人桥”。

作为典型的城市湖泊和湿地,6.38平方公里的西湖与11.5平方公里的西溪,处于杭州市中心,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是四季常态。

龙井路1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里,运行着永不下线的“双西大脑”——综合指挥保障中心的“西湖西溪一体化平台”,与杭州城市大脑相连,时刻密切守护着“双西”景区。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后的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双西大脑”正式启用。LED深蓝大屏上,景区在途车辆、游船数、停车场剩余车位、拥堵道路、公交客流、景点场馆访客人数……“‘双西大脑’通过实时数据碰撞进行预判分析,可及时启动相应管理预案。”中心负责人苏元元说。

“当你看到断桥人挤人的时候,热度值还始终在安全阈值之内。”苏元元告诉记者,按照每平方米1位游客的标准,根据1400平方米的桥面面积,设定桥面最大承载量为1400人,当瞬时客流量达到最大承载量的50%时,系统就会触发预警。

作为全开放并拥有大量原住民的共生型遗产地,西湖保护的难点显而易见。对经历千百年风雨的“景中村”而言,管理需要的是“智慧”。

早春,西湖龙井茶的发源地龙井村,是许多人的问茶首选。“往年春茶季最繁忙的时候,一天大约有4万人进村。蜿蜒盘旋的龙井茶山路,山道窄、转弯多,车流容易卡在山腰。”村党总支书记徐胜强说,特别是龙井村呈“Y”字型,进村的公交车掉头容易堵在拐弯处,像个塞子一样塞住了车流,“2020年4月,景区大数据公司来村里实地测算后,把公交车型从18米长调整到8米长,同时加密班次,车小好掉头,打通了进村交通的‘中梗阻’。”

看得见的“面子”和看不见的“里子”,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西溪湿地有一条长约1.2公里的淡绿色跑道。“这是全长20.1公里环西溪绿道的一小段,因为马路对面就是住宅小区,不少市民喜欢到湿地来跑步。我们特别选用了MC材料,下面就是海绵系统,雨天也不会积水。”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利军指着跑道边在建的智慧驿站告诉记者,“它能提供语音交互功能,还可以显示健身者的运动轨迹、平均配速,兼具5G信号塔、IP音频广播、充电、紧急呼救等功能。”

保护与发展互利,管理与服务共进。西湖与西溪,不只是风景,更给人以启迪。

还美于民

在诗意中共享

“总书记走过的绿堤,早就免费向公众开放了。”西溪湿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西溪免票开放区域从2020年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如今的5.79平方公里。

这几日,正逢西溪湿地花朝节,1600米长的绿堤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堤。“2020年总书记来时,也是花朝节。”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琳说,两年前的花朝节,引进了不少郁金香等国外品种。

今年的花朝节更加原生态和可持续,品种也更精简。“总书记说,湿地贵在原生态。西溪湿地要保持原生态,保持湿地的野趣,所以现在花朝节以乡土物种为主,像春天乡村田野间的绣线菊,让游客就像回到小时候的老家一样。”陈琳说。

不仅回到老家,还能回到“课堂”。作为市民大公园,2020年起,西溪湿地结合中小学课本内容设计了20余个研学课程,包含植物、水质、建筑、科技、节气……“这个周末就是古法造纸课。”陈琳说,2020年至今,共有12万余人次的学生走进了西溪湿地“课堂”。

头顶鸭舌帽、肩挎单反相机,65岁的杭州市民俞肖剑近一个月几乎每天“泡”在湿地的莲花滩里。树下岸边敛声屏气,一站就是整日。“你瞧,这只白眉姬鹟衔着树枝在示爱;那只棕扇尾莺呢,和自己的影子过不去……”俞肖剑向我们展示相机中的鸟儿照片,如数家珍。这些年来,像俞肖剑这样的观鸟爱好者,正成为西溪湿地的一道别样风景: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300多人,湿地就是“活着的美育课堂”。

西湖边还有一个美育课堂,是即将13岁的浙江美术馆。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经过深入调研后,拍板将美术馆建在西子湖畔。他指出,要把西湖的自然景致与美术馆的人文韵味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才是具有时代气息、中国气质的美。

如今,这个融合自然与人文韵味的美术馆,正用多元化的共享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艺术之美。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美术馆计划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馆藏作品的数字资源上线,向杭州中小学美术教师开放。

在诗意中共享。今年,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将设立保护区,保护区一部分就在龙井茶核心产区双峰村。双峰村党总支书记李明告诉记者,双峰村这块地叫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圃,这两天正在改良土壤,“我们想做群体种的示范,所以土质很重要。”“景中村”村民富起来了,他们拥有幸福生活,也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愿。尝到“共享红利”的村民从“生活者”转为“守护者”,主动保护起风景资源和文化遗存。

城市融入生态,生态又融入城市。别样精彩的西湖与西溪,独特韵味更悠长。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陈文文 张彧 孙磊 视频文案 李睿 剪辑 严东 配音 叶怡霖  编辑:陈周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