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不要直接上来!”“看脚步!重心压低!”塞米尔(Samuel)用流利的中文指挥着小球员训练。
这位来自加纳的教练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但是很难想象,他最初的“起点”与篮球毫不相关——从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他曾经是一名建筑师,工作几年后又选择放下CAD图纸,拿起篮球,成为一名专业教练。
转型并非一时冲动。
在从事建筑工作的两三年间,长期加班和熬夜画图,导致他的健康状况下滑。“那时候,该通宵通宵,该画图画图,结果体检所有指标都非常差。”一次全面的体检结果,让塞米尔意识到“身体的呼唤”,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追逐内心的篮球梦想。
当然,这一决定也源自深厚的积累——在浙大读书期间,塞米尔就已经开始兼职教授篮球,对于篮球的打法、规则、理念有着深入的理解,因此,出于对职业生涯的考量、对篮球教学的热爱,他借此契机,最终考取了USAB美国篮球教练认证和FIBA国际篮联教练认证,完成从建筑师到篮球教练的职业转型。
因材施教,篮球没有“标准答案”
篮球教学,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塞米尔说,他的教学理念核心是“因材施教”——“我不会给学生‘设定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设置各种‘陷阱’,让孩子们在犯错中学会思考、分享和团队配合。”
学员家长对此也非常认同:“他从来不会刻意教孩子们做一些‘fancy’的动作,反而特别重视基础练习。”
“如果你不懂什么是团队,你就不理解篮球的魅力。”塞米尔说。这种方法虽然开始时会让一些孩子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人生”,但最终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篮球直觉,而不是依赖指令行动。
以球会友,运动搭建文化桥梁
篮球不仅是塞米尔的职业,更是他在杭州的“社交护照”。
塞米尔坦言:“这十几年,全靠篮球和这座城市结缘。”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因篮球被选拔为校高水平篮球队的陪练,如今已深深融入本地篮球圈,与众多“浙BA”球员建立了深厚友谊。
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浙BA”,就有不少他的挚友,他特别提到与钱塘队的阮钰和西湖队的葛郑波之间的故事:“第一次和阮钰打球时,我们互不相让,后来却成了‘不打不相识’的好朋友。他外线手感好,三分特别准。”
而与葛郑波则是从网友开始,发展为线下经常切磋的球友。尽管此次无缘“浙BA”,塞米尔依然密切关注杭州的其他篮球赛事,并期待未来有机会与这些好友同场竞技。
创业扎根,见证杭城体育热潮
2021年,塞米尔与合伙人阿乐开始创业,共同租下场地开展篮球培训。但是创业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接手了原培训机构留下的150多名学生,最终有80多人留下。随着规模扩大,他们从西溪的地下室搬到了更大的场地,教练团队也从最初的一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我们俩就是好朋友,你请我吃饭,我请你吃饭,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塞米尔这样描述与合伙人的合作关系。
塞米尔在杭州生活了十几年,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体育氛围的变化。“明显感觉这几年不管是学篮球的孩子,还是平时打球的人都在变多。”他特别提到杭州的“金角银边”球场改造计划,虽然还没去过那几个“网红”场地,但他表示“有机会真想去体验”。
如今,塞米尔依然每天在球场上忙碌着。他更喜欢看孩子们“在场上思考、反驳、犯错,那才是真正的篮球”。对于未来,他计划先在老家加纳盖个小别墅,“落叶归根,心里要有个底”,同时在杭州继续发展事业。
十余年间,塞米尔不仅将爱好淬炼成职业,更在杭州这片热土上,以篮球为语言,续写了一段当代的“马可·波罗故事”。在他看来,篮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帮助他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归属感和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