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e周观察>朋友圈营销 消费的是神马?>朋友圈营销 消费的是什么>
消费“信任”:朋友们给她打上“自私标签”
2014年12月02日 14:47:02 星期二

  

    当友情遇到金钱,一些尴尬的事情难免出现。时下火热的微信朋友圈代购――这个新兴销售渠道所展现出来的众生相,已然成为中国社会时代特质的缩影,处处体现着中国式的人情哲学。

    可是,当它沾染上山寨、劣质、杀熟等负面信息时,这种“人情经济”难以摘下谎言的帽子,人情透支就会衍生出得与失的话题。22岁大连女孩许某,正是因此而失去了朋友的信任。

    半年前代购小衫赚到第一笔

    一场并不愉快的晚宴,赴宴者的初衷未必不是美好的。

     大连女孩许某何尝不是如此。起初,她偶尔在微信朋友圈里代购一些漂亮衣服,也只是出于分享经验的目的。这是一个让朋友都美丽起来的愿望。

    在她推荐下,朋友圈里那群小姑娘一口气买了10多件衣服。上货多少钱,她卖多少钱,性质属于义务劳动。

     当发现别人都在用朋友圈赚钱时,许某动了心思。人脉能产生商机,一件上货价25元的小衫,她卖给朋友50元。这次交易,发生在2013年10月。她是美甲店的店员。闲暇时间,许某会在供货商处下载服装照片,然后上传到朋友圈。高峰时,她每天发出售货信息30多条,每条至少6张照片。

    这是微信代购服装的“标准模板”。现实里,供货商姓甚名谁她并不清楚、也不关心,联系都是通过微信。

    收到货款后,她把购买衣服的朋友的信息转给供货商,然后发货。“赚钱就这么简单。 ”

    2013年11月,许某卖了40多件衣服,赚到1520元。许某用这笔钱买了一条金灿灿的手链。

    谎称亲戚是开服装厂的

    一件黑色的吊带衫,成了她和朋友小A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小A发现吊带衫掉色,染黑了白色的衣服。

    她曾跟许某沟通过,但许某只是说:“这次算啦,下回我给你弄个质量好的。 ”但小A内心却不平衡。

     许某每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也招致了朋友们的不满。浪费手机流量不说,阅读朋友圈也不方便。只是谁都不好意思明说。

    那段时间,小A的朋友圈里有3个人在搞代购。“我的朋友圈里满屏都是商品信息,微信算是废了。 ”

     许某坦言,自己有些“公主病”。那时,有朋友拐弯抹角地提醒她,不要把朋友当成做生意的对象,但许某没听进去。“我告诉她们,朋友嘛,帮帮忙啦。 ”

     事实上,许某对服装的质量也没底,因为她压根没见过实物,手里也没有库存。但她却告诉朋友,所售服装都是出口尾单,家里亲戚是开服装厂的。

    朋友们给她打上自私标签

     2013年12月发生的退货事件,则让这群朋友的心凉掉了。朋友小B从她那买了一件外衣,但穿上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便打算退货。

    但许某坚持只换不退。小B从许某男友那里得知真相后,觉得自己被许某利用了,她很伤心。

    在朋友圈里,小B把许某给屏蔽了,还把遭遇私下告诉给朋友圈里的几位朋友。自私,成了朋友们对许某的私下评价。

     许某慢慢发现,没有朋友跟她咨询服装了。她经过了解才发现,许多朋友都把她的微信消息屏蔽了。更为严重的是,原先要好的几位姐妹逛街时,都不喊她了。她曾主动向小B示好,但人家一句话就把她顶了回来,“亏我们还那么支持你,你压根就没拿我们当盘菜。 ”

    今年3月,由于无人购买服装,许某无奈之下停掉了微信代购业务。 6个月的时间里,她总共赚了3000多元。

    得与失,成了许某最近经常考虑的问题,她在忍受着孤单。

 

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 编辑:郑维维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