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衙庄的记忆
杭州网专题聚焦  2009年09月16日 14:29:21 星期三  来源:杭州网

    

金衙庄人行天桥(网友:空空 摄) 

 
金衙庄人行天桥(网友:空空 摄)
 

    对金衙庄的记忆是伴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开始的。因为清泰街道路拓宽,那一带的居民大多拆迁到了采荷和凯旋路附近。金衙庄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每天的必经之路,还是城里与城外的分界,一座金衙庄人行天桥,就是分界线上最让人爱恨交结的标志。

那时的我还想不清那几颗千年老樟树和“金牙”到底有什么关系,只记得父母为了免去我每天翻桥上学的苦,毅然放弃就读杭六中的机会,在采荷选了一所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同学们笑说,我是去了桥外头读书,好像等待我的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片稻田。

憋着这口气,我凭借中考成功“杀”回了建国路上的杭二中。于是,从金衙庄开始,沿着解放路,便都是我每天雄赳赳的身影。天桥上的人和事也成了我一路的风景。记得天桥的台阶是低矮而宽疏的,胆小的女人一步步急急地走,像极了小脚老太太们忸忸怩怩的身影;图快的男人们则跨上摩托,两手紧握方向,时而踩油,时而刹车,从斜坡一路“轰轰”地冲下去。推自行车的人要想走得快而稳,有一个标准姿势,双手搭着龙头,腰胯顶住车座,甩开步子连跨两级台阶,三两分钟的工夫,便到了桥的另一头。桥顶的平台是人们歇息的好地方。早上67点钟,小商小贩们就摆开摊子,专卖针头线脑的东西,几块钱的鞋垫、三五元的塑料盆景,倒也是俏咚咚的玩意儿。还有来看火车的爷爷和孙子、爸爸和女儿,尽管火车开过,天桥就像松了骨头一样抖得厉害,他们却“啊呜啊呜”开心地喊个不停。有的孩子早上看,中午看,下午还要看,想来这也是他们简单而知足的快乐。最诱惑我的还是桥东头那几家专卖卤味的小店,把鸡、鸭、牛肉烤得香喷喷的,每天放学,闻着那香味,勾得馋虫痒痒。有时候桥边会有烘蕃薯的摊子,一群孩子围上去,总要把摊主搅得手忙脚乱。

印象中的金衙庄就是一条纽带,西头连着繁华精致的市区,东头连着尚待开发的郊区。一桥之隔,人们观念和生活状态的区分非常明显,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这里交汇,碰撞,尽管鱼龙混杂,却也留下了我少年时期快乐的记忆,甚至是美好的邂逅。如今,金衙庄的地位已不同往日,它成为一个地标式的节点,西头还是繁华精致的老城区,东头已是宏图待展的钱江新城。城里城外,早已分不清是东还是西,金衙庄却依旧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守着城市的变迁,等待着下一个六十年的故事。

作者:孙立波 编辑:罗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