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杭州网上看到了一组名为《走红解放路》的报道。很感慨,于是乎便有了作一篇文章的想法。
解放路之于我来说,再也熟悉不过,因为那就是家旁边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点点我成长的痕迹。虽然和很多上了年岁的老杭州比起来,我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罢了,但是我想说,无论年龄大小,生活在这条路边上的人,总归是对它有感情的。加之我自认为我和我的同龄人相比,对杭州的历史文化更加感兴趣一些,于是乎便知道了许许多多关于这条路的故事,当然了,今天我要来讲讲我自己和解放路的一些记忆,也权当是怀念一下过去吧。
本人家住官巷口,青年会大钟与我为伴。很庆幸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已经是80年代末了,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的人为了让我尽快识字,想了一个有点特别的方法——认路名。于是我在懂事的同时,就对这座城市的道路们有了粗略的一个了解。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首先知道的两条路就是将解放路和延安路。在那个时候,这两条路是杭州城里最热闹,也是比较宽的两条道路了,一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而他们交叉的地方,也就是美丽的湖滨。
再大一点,我开始看书。于是乎我和解放路新华书店结缘了。记得每个双休日,爸爸都会带我到这里看书。那时候觉得,去书店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所以我一进了书店,就会呆上很长很长的时间。90年代初的新华书店开始借鉴超市自主选购的方式,使书本不再在柜台后面束之高阁,也让我们这一代人有了和书亲近的机会。新华书店可以说是解放路东段一个很大的地标性建筑,童年时养成的习惯直到今天仍就没有改变,只要是有空路过,我都会走进去看一看,翻翻自己感兴趣的书。如今的新华书店,再也不是之前的那番摸样,在最近的这一次道路整治中,它旧貌变新颜,宽敞明亮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读者有了不一样的全新体验。
后来,上了小学,与之相关联的地点就转移到了解百门口的那座天桥,当然,现在这座天桥已经不复存在。这座天桥使我想起了我小学时候的一篇很经典的写作练习。估计不少那个时候的杭州小学生都会做到这样的题目——站在天桥上,按照方位顺序描述看到的景物:“往北看是繁华的延安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往西看,矗立着美人凤雕塑,西子湖面波光粼粼;往南看,吴山河坊街的人家星罗棋布……”这样的桥段在若干年后天桥消失之后也成了绝版的风景,倒是解放路上的另一座天桥在中山中路口保留了下来。在今年的国庆,中山路南宋御街正式开街,相信再站在天桥上,看到的,又会是不一样的杭州市井。
说到这里,我还要再提一样贯穿于我整个年少记忆里的事物,它和解放路可以说是做了43年的朋友。如果你是一个巴士迷,抑或如果你对杭州的公交还有那么一点基础的了解的话,就知道我说的肯定是解放路上的电车了。我出生的时候,原来的1路电车,经过两次改名,已经变成了151路,但它仍旧是杭州城里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公交线路。它一头连着火车站,串起了杭州城里最繁华的地段,再沿着悠悠大运河,直奔计划经济时代杭州的工业中心拱宸桥。而另一路电车152路,则可以把我带到少年宫去玩。总是觉得,那个时候解放路上最多的就是电车,几分钟来一部,几分钟来一部。那个时候的学生月票不限次数,坐上车,就可以一圈一圈的兜,看着大街小巷的风景。电车的辫子在半空中沿着线网划出优美的轨迹,时而笔直,时而转弯。而售票员阿姨呢,会时不时会伸出头来,一边挥着小红旗一会敲着车皮喊“靠拢起,靠拢起”。2004年解放路整治的时候,电车因为景观的问题最终撤出的了解放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几代杭州人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时常在想,在大力提倡环保的今天,电车如果能再回解放路,那应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解放路在2004年延伸去了四季青,再远,现在就是杭州大力打造的钱江新城。去年国庆回杭州,参观了新落成的市民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和城市阳台。置身于其中恍惚间有了上海外滩的错觉。钱塘江边林立的钢筋水泥是现在解放路的终点,在这里,杭州的另一个希望正在起航。
马上就要到国庆六十周年了,虽然此时我不在杭州,但对杭州的想念,时刻没有停歇。对于解放路,就说到这里吧。祝福解放路,祝福杭州。明天一定会更好!
2009.9作于天府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