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解放路上,回忆起过去的解放路,记忆已略显模糊,只有几个片段,一点细碎的琐事,还有几个地点能够闯入脑海。
只记得买什么都是要去解放路,窄窄的四车道宽的马路,却是应有尽有,繁忙熙攘。
天工艺苑,曾记得小时候老喜欢拽着妈妈进去看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玻璃的葡萄摆设,紫色的、绿色的晶莹剔透、饱满圆润,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握一握甚至是摘下一颗来,可惜那些工艺品看起来散发着神圣的光辉,让人只能艳羡。然后就记得妈妈和我说,以后等我们搬大房子之后就买一个,虽然依依不舍,总是要离开,但想到玻璃葡萄总会有可以放在客厅的一天,到时候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时候,就又感到一阵满足。现在想来, 会心一笑之后,便是无限怀念。而后来,反正也还是很小的时候吧,记得家里14寸的电视机的画面——天工艺苑冒出滚滚的黑烟——父母看电视的表情是惊讶的、略带可惜的复杂表情。
另一个遥远的记忆,就是解放路与延安路交叉口的知味观了,小时候不论是去花港观鱼,还是去植物园,或者其他的公园之类,最后一站总是那家知味观,甚至现在潜意识里面仍然觉得知味观应该是一个景点。不大的白色长条桌子上,一笼一笼堆得高高的小笼包子,配上小小一碗的猫耳朵,真是享受,感觉知味观的小食是每次“耍子儿”之后解乏、填饥的首选。这样的印象导致我留下了个奇怪的习惯:只要是带领来杭旅游的同学、朋友饱览风光之后,最后就会不经意带他们去知味观吃小笼包子。哪怕是现在,只要蘸着醋咬一口滚烫的小笼包,就会让我想到童年。
说起解放路的吃食,便又想到老大房和杭州食品商店,小时候只要是买糕饼、零食就会去那里,觉得只要爸爸妈妈从那里回来之后,就有好吃的米粉糕以及饼干等等的好吃的东西,难得的时候还会从那里买来黄桃罐头、橘子罐头和酒心巧克力。总是让还是孩子的我感到无比满足。
解放路书店、邵之岩笔庄和书画社就是我关于解放路印象之中的比较有文化气息的部分了。
记得小学时候在解放路新华书店买童话书,而后来爸爸总是会在买童话书的同时附上一两本练习册。孩子沉醉在各式各样想看又不能买的小人书之中,学生、青年人都倚靠在书架边阅读,抑或抄写书摘。后来,到了初中时候,拿着老师给开的书单,和同班几个同学首先就去那里寻找,总是会遇到十几个穿着一样校服的学生,都在找寻那几本练习册、辅导书,为了没有买到、来晚了而懊恼,因为大家都是首先想到解放路的新华书店。再后来,高中辅导书只要去别的书店订购就有了,也就没有去解放路新华书店的必要了,慢慢的有机会携友逛街时候,顺便路过,进去一转,就觉得小时候看起来如此大而拥挤的解放路新华书店现在看来只是如此小小的一方天地,这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地方虽然看上去变小了,而真的是变得厚重、深入内心了。
邵之岩笔庄,则是记忆中解放路的另一方文化之地,4年级时候练书法,要买诸如毡、笔帘、笔洗等全套专业的东西,一开始还在犯难,如何买到这些根本没有听过的东西呢?愁眉苦脸的和爸妈一说,竟然得到两人一致的答案“去解放路的邵之岩笔庄”,说是那里肯定有的。由爸爸带着,怀着疑惑去买的时候,一进到那里才发现和文房有关的东西,真的可谓无所不包。另一个承载着爸妈希望我成为有文化、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就是书画社了,书画社里面可以买各种国画技法的指导书籍,而且几面墙上总是挂着各种国画、墨宝,小时候的印象怀着崇敬的心情想着“这都是书画家的墨宝呢”,感觉书画家和艺术离自己如此遥远而崇高,又是那么近在咫尺。书画社就是一个富于艺术气息的地方,终于有一次让妈妈给自己买了一本什么仕女画技法的书,90年代来说不算便宜,现在还是清楚的记得要38元一本。虽然之后事实证明我和艺术无缘,更与国画如此遥远,但是这个关于书画社的记忆还是很美好而泛着艺术气息的。
细碎的记忆,让我总是对解放路有着特殊的情感,不能把那里当作一条简单的街道,而是承载着童年记忆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