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一场“垃圾革命”,映照出城乡的文明巨变。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住建部的部署要求,紧扣“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总体目标,全域推进“垃圾革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新五年,新愿景。2023年年底,《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3—2027年)》出炉,进一步推进我省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提高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打造美丽浙江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5月22日,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该宣传周以“营造活动氛围,展现分类成效,发动全民参与”为重点,开展“分类微课堂”“分类快闪秀”“分类进万家”“分类体验日”“低碳齐参与”“分类达人说”“志愿百日行”活动。
亮眼数据折射成就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既是民生小事,更是国之大者。
今天,走进浙江城乡,满眼整洁与美丽。此前,浙江生活垃圾总量始终高位增长,2014—2016年垃圾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浙江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垃圾快速增长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2018年以后垃圾增长率逐年下降,2023年全省累计清运处置生活垃圾2484万吨,同比减少0.32%,持续巩固了“零增长”成果。
分类后垃圾去哪儿了呢?
以前,全省60%以上的垃圾靠填埋处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要长期处置渗滤液。今天,通过处置设施集中攻坚,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大幅跃升。目前全省已建成焚烧和易腐垃圾处理设施139座,总处理能力10.03万吨/日,实际日处理约7万吨,全年发电约90亿度,可解决1000多万居民1年用电,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可圈可点的,不仅仅是这些亮眼的数据。浙江还奋力书写垃圾分类“后半篇文章”。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抓手,我省通过织密回收网络完善回收体系,确保可回收物应收尽收,通过培育回收利用经营主体,打造完整的回收利用产业链闭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一张垃圾回收优化网络在全省铺开。
我省按照1个新建小区设置1个回收点、1000户设置1个回收站、乡镇和农村2000户设置1个回收站的要求,健全回收网络体系,并支持回收企业设置便民回收站点。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设置自动回收机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7万余个,基本实现城乡回收网络全覆盖。
回收的再生资源通过分拣中心,集中分拣为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旧纺织品等大品类,实现再利用。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85座分拣中心。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由2018年的200万吨提升至2023年的699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市场化行为,我省加大对生活源再生资源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持,鼓励优质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整合小微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促进规范化、规模化回收。同时通过制定低附加价值再生资源回收补贴政策,壮大回收主体,培育了以“虎哥模式”“搭把手模式”“清道夫模式”等为代表的一批富有成效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培育56家有实力的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由2020年的51%提升至2023年的67%,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由2020年的45%提升至2023年的64%。
垃圾分类,成就浙江美丽大花园。
垃圾分类新风尚创新领跑
还是这片田野,没有了随风飘散的各色塑料袋、废弃田头的农药瓶子,多了一份纯净与明快。
还是这些城区,不见了横流的污水、乱倒的垃圾,添了一片整洁与安详……
短短几年,一场席卷浙江城乡的垃圾革命掀起巨浪狂飙,荡涤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卫生习俗。经历这场洗礼,浙江城乡卫生彻底改观,人们生活习惯革故鼎新。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场革命中浙江人迸发出空前的自觉与创新,带给世人更多的启发。
近日,临安区湍口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推动垃圾分类数字化改革,启用智慧垃圾收集大数据平台,累计推动13个行政村实行垃圾智能扫码分类,为农户安装含智能芯片的分类垃圾桶。
这一枚小小的芯片,给家家户户的垃圾桶做了“实名认证”,清运员上门收集垃圾时,只要把绿桶放到智能机上扫一扫,就知道农户垃圾有没有正确分类。
“通过数字监管平台,我们对农贸市场商铺每天的垃圾分类准确情况一目了然。”湍口镇人大代表、集镇长效管理公司负责人方玉兵说。一个个智慧神奇的垃圾桶,让湍口镇垃圾分类数字化改革从“自治”迈向“智治”,村庄建设从“脏乱差”迈向“绿富美”。
点滴细流汇聚成海洋,正是无数人像湍口镇这样的不懈努力,不断攻克社区垃圾分类的诸多困难,才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像一条溪流,缓缓流进人心。
事实上,在浙江,一批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已经口耳相传——
杭州市萧山区“智能账户”模式,对每户居民建立包含房号信息、参与情况分类垃圾数量质量等详细信息。建立小区、镇街、区级三级智能监管平台,综合处理通过智能秤和车载称重获得的实时数据等,智能评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情况、居民垃圾分类质量和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等情况。
宁波市江北区“三导”模式,入户指导、桶边督导、激励引导。垃圾分类推行初期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各方力量利用傍晚及周未时间开展入户宣传。在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期,组织志愿者在垃圾桶边对居民进行督导。各社区因地制宜,编制各自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规则,参与精准投放、志愿活动的居民可获得相应积分,凭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湖州市“精准分类”模式,通过“文明领航,制度创新,跟踪辅导,天天督导,专业运作”,形成“三站三定二进楼”的制度体系。“三站”指绿色环保站、易腐垃圾收集站、大件垃圾中转站;“三定”指实施定期辅导、定人督导、定点收集;“二进楼”指委托专业团队担任垃圾分类责任主体,安排辅导员进楼入户对居民进行垃圾精准分类跟踪辅导,专管员进楼道每天验收易腐垃圾分类质量。
金华市金东区“两定四分”模式,“两定”即定时间定地点。“两定四分”模式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配备巡检员面对面监管,引导居民正确开展垃圾分类,同时配套相应奖惩、考核机制。
温岭市“物业+”模式,借助物业成熟的运营模式、人员体系和沟通渠道,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物业+”贯穿于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物业在垃圾分类中的宣传引导、监督考核等作用,通过“镇街牵头,村居参与、物业为主执法跟进”的方式,提高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
浙江的垃圾分类在创新中跑出加速度。
微光成炬 志愿先行
创新火苗闪烁,不断迸发出璀璨的火花。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广泛弘扬志愿精神,从建设完善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入手,是建设“重要窗口”的应有之义。
2023年7月20日,杭州,浙江省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启动。活动以“垃圾分类、志愿有我”为主题,发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养成“垃圾随手分”文明好习惯,合力营造“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全民志愿文明新风尚。
活动中,“志愿浙江”数智应用专门打造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专区启用,并现场展示入户宣传、桶边督导、随手拍随手改文明监督、随手捡随手分、餐饮不浪费劝导、包装不过度宣传、限制一次性用品宣传、厨余垃圾随手分劝导等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八大类别”。八类志愿服务队伍代表现场授旗,正式吹响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冲锋号。
新风吹拂,垃圾分类渐成每一位浙江人的行动自觉。
统计显示,2021年至今,全省累计发动167.2万人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活动,累计开展活动场次超120万场。
在如火如荼的垃圾志愿服务热潮中,我省垃圾革命站上一个新的起跑线——《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3—2027年)》落地,锚定浙江省新五年垃圾分类新目标:
到2025年底,全省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基本实现定时定点投放清运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8%以上,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28%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易腐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填埋场生态修复治理任务基本完成。
到2027年底,易腐垃圾处理能力与产生量基本匹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90%以上,易腐垃圾清运量占比达到32%以上。以法治为基础、党建统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日趋成熟,居民垃圾分类文明习惯普遍养成。
浙江垃圾分类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
4月30日上午,杭州。一场《随手分 共美好》音乐情景剧,再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生活中垃圾分类场景。浙江省生活垃圾“随手分”活动在此间启动,意在以“随手分 共美好”为主题,发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养成“随手分”文明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随手分”有望成为我省继“礼让斑马线”之后,又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新文明品牌。
5月,天高云淡,第二届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如约而至。浙江省以《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3周年为契机,通过垃圾分类入户宣传、专场宣讲、便民服务等,带动更多人一起做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的行动派,展现垃圾分类的浙江实践,交出美丽浙江建设的低碳生活“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