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连连,警惕“情绪中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0 07:30   

张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入伏后,江浙沪地区彻底迎来了“大火收汁”,持续的高温天气仿佛要将人瞬间“烤化”,而且天气越热,人们的心情也越容易烦躁。明明身体好好的,但就是吃不好、睡不好,整个人都处于“易燃易爆”的边缘,很多网友不禁表示已经确诊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炙烤的孙悟空”,每天出门都想大喊:烦死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二科张颖副主任医师表示,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时的常见病症,说到中暑,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头晕、恶心、乏力、昏迷不醒等一系列中暑的症状,但却很少有人将烦躁、焦虑、行为异常、思维紊乱等也视为中暑的表现。其实,炎炎夏日,不仅人的机体会中暑,人的心理和情绪也会中暑,这称之为“情绪中暑”,也叫做“夏季情感障碍”。

暴躁、易怒、行为异常

都是高温天气“惹的祸”

事实上,患上“夏季情感障碍”非常容易,只需满足两个因素: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张颖表示,一般来说,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多发于冬季,主要症状是悲伤忧郁。但有研究发现,很多人在夏季一反其道,也出现了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多变、爱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对人缺乏热情,对任何事物也提不起兴趣等,有的甚至还有暴力倾向。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人体的“下丘脑”脱不了干系。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张颖说。

而当外部环境过热时,人体则会出现热应激反应,此时下丘脑就容易陷入“紊乱”,一时间要给身体发出的指令太多,比如扩张血管、降低产热、出汗……好比是看着好几个“烧沸腾的锅”,手里却只有一个“锅盖”,最终只能手忙脚乱,却又无济于事了。此刻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人极易出现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

此外,炎热天气还会导致下丘脑中的多巴胺和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何以“降躁”,唯有“解暑”

张颖指出,一般认为,夏季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19-23摄氏度。研究表明长期居住在气温为20-23摄氏度的地区, 患重度抑郁的风险最低;长期居住在平均气温高于 23摄氏度的地区, 重度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则会增大, 而且气温每增加1℃, 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将增加7%,极度痛苦的心理体验就会增加0.2% 。而当温度超过32℃时,个体的负面情绪、压力和疲劳感就会显著增加。

因此,想要改善“热怒症”,关键在于解暑。何以解暑?唯有吹空调、吹风扇、吃冰块……主打“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另外还要学会自我调节,作息上要早睡早起、适当午睡;尽量选择昼伏夜出活动,避免在炎热的环境中过度暴晒,但是也不能完全回避日照,可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接受适度自然光照,这样能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情绪和日间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能预防骨质的疏松;以及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或者通过读书听音乐等来放松心情,平心静气。

最后,张颖建议,夏季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滋润、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为原则,做到温凉适度。如条件允许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虾、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在烹调时可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少用煎炸等方法烹调。避免贪凉,食用过多生冷刺激食物,引起胃肠的不适。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彬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