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欢快放松之际,外出旅游、参观游玩等丰富的暑期活动也让孩子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高空坠落、溺水、道路交通伤害时有发生,暑期更是各类伤害的高发时段,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像“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安全。暑假进入尾声,家长仍需留意。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专家提醒的这些地方要仔细看,关键时刻能救命。
最小的仅两岁
又有5个溺水的孩子在ICU走了……
夏季酷暑难耐,又正值暑期,海滩、游泳池、湖泊等水域成为家长带着孩子消暑娱乐的首选之地。然而,在享受清凉与欢乐的同时,小儿溺水事故却频发。据统计,每年夏季都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就占56.04%。
暑期开始至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已接收了8名溺水儿童,其中仅3人保住了性命。这意味着,又有5个孩子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留下痛不欲生的家人。
据悉,这5名溺水的患儿中,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仅仅两岁。而且溺水的时间非常集中,4名是在7月28日—30日这三天发生的溺水。
“其中,两名孩子是在池塘中发生溺水,两名孩子是在泳池中溺水,1名孩子在水上乐园溺水。”浙大儿院PICU副主任医师余佳表示,在水上乐园溺水的那个4岁孩子,他的身高已经达到了110厘米,而且玩水池只有60厘米,可他还是不慎溺水了,这在大家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据孩子家长回忆,当时孩子在浅水池里玩水,父母看到池子里的水才到孩子的大腿根,也放松了警惕,没有时刻盯紧孩子。后来,孩子由于脚下一滑,一头扑倒进了水里,慌乱之下,手没办法撑到池底,帮助自己站起来,水直接呛进了肺里,出现了溺水的情况,被救起时,就已经陷入了昏迷之中。
幸好孩子父母学了心肺复苏,在孩子恢复心跳后赶紧送到了浙大儿院,在经过治疗抢救后,最终保住了性命。
“并不是说水要多深才会发生溺水。只要孩子一头栽进水里呛到水,摔倒进水里后爬不起来,或者水面盖过口鼻就有可能发生溺水,所以即使在很浅的玩水区域,家长也一定要时刻盯紧孩子的情况。同样,家里储满了水的小木盆、小水池、浴缸等,也会增加婴幼儿家中溺亡的风险,家长也要十分注意。”余佳说。
余佳介绍,在正常游泳时,人们会在水下吐气,而在水上换气。而在意外浸没于水中,人会不自觉地吸入或吐出水分。“当患者被水淹没之后,淹溺者起初会屏住呼吸,在这一过程中,淹溺者会反复吞水。随着屏气的进行,淹溺者会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止水进入到肺内。然而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水最终会被吸入肺内。”
随着气体交换终止的时间延长,溺水患者因低氧血症继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并最终发生心脏骤停。大多数溺水患者的心脏骤停机制是缺氧,而非心律失常。此时逆转缺氧可以防止心搏骤停,如不能及时得到救援,很有可能患者在溺水几分钟后便会死亡。
“更重要的是溺水往往是沉默无声的,在以往的不少溺水案例中,其实家长就在身边,却不知道孩子已经溺水了,一直等到孩子浮在水面上才发现,事实上这时已经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余佳指出,当孩子出现突然安静无声,嘴没入水中;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他人移动;在水中直立、不能踢腿,往往挣扎20—30秒之后沉下去;眼神呆滞或是闭着眼睛,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等情况时,家长就需要立刻伸出援手,警惕溺水的发生。
发生溺水的急救措施
最后,余佳提醒,一旦孩子发生溺水,家长可以这样做:
1. 家长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迅速将孩子带离危险水域,同时请周围人拨打120求助。
2. 让孩子仰面平躺于平地,将头偏向一侧,大声呼叫并拍打患儿,用耳朵贴近孩子口鼻,观察他是否有意识、呼吸及脉搏。
3. 如果孩子有意识、心跳呼吸正常:陪伴在其旁边,等待急救人员到来,采取保暖措施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4.如果孩子没有意识,也没有心跳和呼吸:应即刻对孩子进行心肺复苏。位置选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紧扣,手指翘起离开胸壁,身体前倾,垂直于患儿身体,然后用上半身的力量用掌根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为1:1,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