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40岁的林先生(化名)总是腹泻,在多家医院诊治不见好转。近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医生追根溯源终找到病根:原来是一种较少见的寄生虫在患者肝内“安营扎寨”,从而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症状。
钟爱光顾路边摊
结果小“虫”入肝
林先生一向身体不错,又是个“吃货”,偶尔有拉肚子的小毛病,基本上几颗药就解决问题了。去年下半年开始,他腹泻的次数多了起来,多次就医治疗收效甚微,人也瘦了一大圈。这段时间又莫名高热难退,当地医生建议他去上级医院,明确一下病因。
林先生转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后,血常规显示炎症指标非常高,行肝脏增强磁共振检查后发现肝脏长了个很大的脓肿,马上安排穿刺手术引流出大量脓液。
“本以为按常规行穿刺引流加全身抗感染治疗后应很快好转,但该患者却一反常态,经过一周多的抗感染治疗后还持续高热,患者日渐衰弱。”于是,感染病科杨丹红主任医师团队联合科主任潘红英主任医师展开会诊。
潘红英主任也有些疑惑,感染病科每年都收治不少肝脓肿病例,也有感染非常重的情况,但一般经过及时引流及抗感染治疗绝大部分都可以控制住,没像这一例这么顽固,且常见的病原学检查没有阳性结果,或许另有原因?
经过仔细询问后得知林先生有长达近1年的慢性腹泻病史,这一线索给了潘红英有了思路:慢性腹泻+肝脓肿,而经验性抗感染无效,难道是现在极其少见的阿米巴肝脓肿?
循着这一思路追根溯源,终于发现端倪。据林先生说,一年前的夏天,他到某地出差,多次在当地路边摊品尝生腌、烧烤,其间还曾喝过生水,没多久就闹起肚子,之后迁延难愈。
根据这一判断,医生团队立即对其进行针对性检查,病原体宏基因测序和脓液均检测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果真是“阿米巴肝脓肿”。
医生分析,林先生吃进了阿米巴原虫,先在肠道,然后又窜至肝脏繁殖……病原学明确后,医生给予针对性治疗,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腹泻亦止。
“听了医生对病情的讲解,顿时头皮发麻,我肝内居然有一窝虫!”出院时,林先生无比感慨。
饮食卫生这根弦不能松
潘红英介绍,阿米巴广泛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粪口传播,通常因摄入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肝脓肿是此疾病的肠外感染部位,发生率不到1%,发热、肝区疼痛、肝大伴压痛为阿米巴肝脓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阿米巴”分迪斯帕内阿米巴和溶组织内阿米巴两种病株,其中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致病性,是引起阿米巴肝脓肿的病原体,为一种比较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阿米巴肝脓肿和阿米巴结肠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部分的病例会继发于阿米巴肠脓肿,有部分可直接地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造成阿米巴肝脓肿。侵入到肝脏内的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通过门静脉系统或者淋巴管,部分病例来自直接的蔓延,导致肝脏的感染。如侵入的虫体不多,且人体的免疫力比较强的情况下,可以将原虫消灭。但如果患者的身体免疫力降低,可导致虫体的繁殖,引起小静脉炎和静脉周围炎,造成局部的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局灶性的坏死,形成小的脓肿,并且进一步的融合,形成肝脓肿。
潘红英表示,阿米巴引起肝脓肿虽说是小概率案例,但大家一定要警惕,重视饮食卫生,尤其是天气炎热,食物保存不当及被苍蝇蟑螂携带病原体“光顾”极易腐烂变质,稍不留神就会病从口入,日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