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孩患上“皮肤饥饿症” “多抱抱”竟成了治病良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05 07:30   

指导专家 周国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儿童心理科 主任医师

近日,微博热搜“4岁男孩患上皮肤饥饿症”屡屡刷屏网络。据悉,这位4岁小朋友的父母工作忙,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生活,虽然爷爷奶奶也很细致,但忽略了孩子需要抱抱的亲密需求,时间一长,孩子竟出现了食欲下降、啃咬指甲的情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周国岭主任医师表示,在医学中并没有“皮肤饥饿症”这样的专业诊断,新闻中的小朋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皮肤的亲密接触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在亲子依恋的形成中,非常重要。

敏感易怒、啃咬指甲

孩子可能正面临“缺爱”漩涡

据了解,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4岁的小宇(化名)大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连放假期间,小宇父母都让他住在爷爷家。虽然两位老人精心照顾小宇的生活,但他们始终觉得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并没有过多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

有时,小宇和小伙伴玩累了跑回家,想让爷爷奶奶抱一抱他,可两位老人觉得不能惯孩子,经常会摆手拒绝。

暑假快结束时,父母接小宇回家后,发现他有些不对劲。小宇不仅食欲下降,还常常独自在一旁默默啃指甲。起初小宇妈妈还以为他只是单纯地缺钙,特意买来一些钙片让他服用。

等到了开学后,小宇回到了幼儿园。没过几天,幼儿园的老师就告诉小宇妈妈,小宇变得易怒、敏感,跟小朋友发生一点小摩擦,都会大发脾气,甚至还会推搡别的小朋友。上课时,他也常常心不在焉。放心不下的小宇妈妈赶紧带着小宇到当地医院就诊,最终宇被告知可能有“皮肤饥饿症”。

“‘皮肤饥饿’是指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父母亲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周国岭介绍,幼年时代缺少抚爱,缺乏身体触摸的孩子,往往会自发地咬手指、啃玩具、哭闹不安,甚至把头或身体乱碰撞,这就是“皮肤饥饿症”的一些表现。

无独有偶,周国岭的门诊也曾接诊过一位10岁男孩小明(化名),他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一个人坐电梯……小明甚至在家里也经常要有人陪着,胆子非常小,也动不动就哭,他的家人觉得孩子再过几年即将步入初中,独立性实在有所欠缺,为此特地带他到我这里做了一系列检查,并经过我们的综合评估后,结果发现孩子有明显的焦虑。”

周国岭指出,事实上,由于父母在孩子幼年阶段陪伴、关爱太少,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焦虑症就是最常见的表现。后续周国岭为小明进行了针对性的沙盘游戏治疗、家庭治疗等,通过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治疗,逐步建立了孩子的安全感,自然他的焦虑情绪也在治疗中被一步步瓦解。一段时间后,小明的整个人状态有了明显变化,他一改往日的畏缩胆小,开始积极主动地和他人沟通接触,整个人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由亲密接触而生的亲子依恋

是孩子一生的心理底色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如果自己亲近的人能够给我们一个拥抱,甚至只是拍拍自己的肩膀,我们内心的痛苦也会减少很多。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其实来自我们小时候父母给予的拥抱和照顾。爸爸妈妈在孩子伤心失望的时候常常会用拥抱和爱抚来表达他们的关切和安慰。最终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那就是只要是亲近的人对我们做出这种动作,我们就会感到满满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许多人都熟知的恒河猴试验,就表明了“抱抱”对幼崽成长的重要性。对于刚出生的猴宝宝,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后,即使“铁丝网妈妈”有维持生命需要的乳汁,它也只是在饿极了才会过去吸吮一下,随后立刻回到“绒布妈妈”身上。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与母亲分开后,由“绒布妈妈”抚养大的小猴子,在成年后存在很多行为问题,经常感到恐惧、应激,直到最后都无法融入猴群。

周国岭表示,研究表明,婴儿0-1岁是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宝宝的各种需求,在这段时间内能够得到敏感的回应,把婴儿的焦虑值降到最低,在8-10个月内尽量不更换带养人,对后续的心理健康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0-1岁的宝宝,哭了就抱,是不会惯坏孩子的。

其实,拥抱作为一种生理需求,怎样的抱抱都不会惯坏孩子,反而可以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而真正惯坏孩子的,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在不合适的时机被满足。

老人带养不能代替父母陪伴

高质量亲子互动填满孩子“皮肤孤独”

《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指出,婴幼儿在与养育人的亲密相处中逐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情感和拓展能力。养育人应充分参与对婴幼儿的养育照护,提供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与互动,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与父母相比,可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往往更加细致周到,而且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久而久之这个‘育儿重担’就落在了老人家身上。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老人家在体力和精力上实在难以‘应付’精力旺盛的孩子,不论是日常的各种亲亲抱抱举高高,还是高强度的亲子游戏,对老人家来说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他们可能更喜欢一些推车看风景、安静地阅读,甚至很多老人图省事给孩子看电子产品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在亲子互动上自然就存在了缺失。”周国岭说。

专家强调,孩子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对消除孩子的不安和形成孩子情绪稳定的性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刚生下来不久的婴儿,其实已经具备了初级情绪反应的能力,从这时开始,母亲和婴儿就会通过“皮肤接触”来感知对方,交流感情。

当然,“皮肤接触”不仅仅指的是对婴儿肌肤的触摸,还包括母亲注视小宝贝时的眼神、表情、温柔的话语、轻轻摇晃产生的韵律感以及母亲的呼吸、气味、微笑等。婴儿是通过这些细节来感受母亲的爱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孩子早期的情感关怀,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拥抱、抚慰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说话交流,与他们逗笑和戏耍。也许父母疲于生计,很容易忽视对孩子的关心,但别忘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而且在与孩子玩耍陪伴时,看着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解压方式呢!”周国岭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彬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