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体检 七旬大伯竟被确诊胃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2-16 07:30   

幽门螺杆菌,为数不多的能在胃中顽强生存的微生物,常被看作是胃癌的元凶之一。根据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我国的感染率高达46.7%,有将近6亿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郭赟表示,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病从口入”的可传染的细菌。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同桌吃饭、不采取分餐制等,都有可能相互传染。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根治,胃癌发病率则会大大增加。研究显示,全球近9成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幽门螺杆菌检测数值“爆表”

大伯最终被确诊胃癌早期

70岁的李大伯(化名)平时身体还算硬朗,但有着长期抽烟和喝酒的习惯。近日,从未做过体检的他,在儿子的强烈建议下,来到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全身体检。

几天后,李大伯的体检报告上显示幽门螺杆菌呈阳性,数值高达1508dpm/mmolCO2(C14呼气试验的正常范围是0-100dpm/mmolCO2),远超正常值的10多倍,这让李大伯一家顿时感到忧心忡忡,后续体检医生也建议李大伯做进一步的胃镜检查,以排除潜在的胃部病变。

“在为李大伯进行胃镜检查时,我发现其胃底前壁可见斑片状糜烂,大小约1cm。检查完毕后,我就高度怀疑,患者不是普通的胃糜烂,很可能是个早癌,结果病理诊断也印证了我的猜想。”接诊的郭赟医生表示。

“怎么会没有任何症状就得了癌症呢?”面对李大伯的不解,郭赟解释道:“胃癌、结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分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一般没有症状,而且更重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如果不及时对症处理,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病变。”

后续在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国栋的带领下,加上郭赟医生积极配合,李大伯成功进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高清内镜下,医生成功将患者病变所在黏膜完整剥离,达到了根治肿瘤的效果。术后仅三天,李大伯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幽门螺杆菌大多发生于孩童时期

3个细节防止“菌”从口入

郭赟介绍,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尤其是12岁前,感染后可逐渐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相对其他家庭成员,主要喂养者更易将幽门螺杆菌传给子女,这可能与共用餐具、共用食物、咀嚼食物喂食、亲吻等有关,可以说,家庭成员是感染幽门螺杆菌“最危险”的人。

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很难自行痊愈,因此感染者始终是潜在传染源。在近期公布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中,特别提出加强家庭预防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性。除了全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外,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易感,更要特别注意预防。

专家提醒,要想从餐桌上防住幽门螺杆菌,最好做到以下细节:

1.餐具消毒、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共用水杯。饭前便后要充分洗手,尽量使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有条件者分餐,无条件者做到公筷公勺,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2.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给孩子吃饭喝水前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口对口给孩子喂饭、将食物嚼碎后再喂……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3.少吃刺激食物。尽量少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抵抗力,为幽门螺杆菌入侵创造条件。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吴泽宇  编辑:吴阳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