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张学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一科副主任医师
你有想象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吗?是六七十岁时还在工作岗位上为自己赚退休金?是在走四方、看风景?或者过着带孙子的传统老年生活?
当下社会,一边是年轻人天天嚷嚷着想要提前退休,享受生活,而另一边,却是无数老人退休后困在帮子女带娃生活中无法脱身。隔代抚育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主流,老人帮忙带娃早已成为了惯例。但与此同时,当下也有一部分退休老人更倾向于摆脱照顾孙辈的责任,全身心享受退休生活,并且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起一个标签:“新老人”。
据悉,所谓“新老人”,指的出生在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62-1975年)的群体。他们大多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浪潮,退休后有稳定的退休金,没了房贷之类的经济压力,生活相对宽裕。他们积极适应数字化时代,学习新技能、参与新活动,仿佛人生有无限可能……
做不完的家务、带不完的孙子
都让63岁阿姨心力交瘁,深陷抑郁
今年63岁的刘阿姨(化名)生活在一线城市,每月退休金上万元,还没有房贷压力,退休生活可谓相当悠闲。她在老年大学上舞蹈课,参与书画协会的展览活动,组织老同学、老同事聚会,还经常和朋友结伴旅游,去过西藏、新疆,冬天去东北滑雪,夏天到云南避暑,日子很是惬意。
然而,半年前,平静的生活在女儿请求她帮忙照顾孙子后被打破。刘阿姨想着自己也该帮衬一下子女,便来到女儿家。可这一带娃,问题便接踵而至。刘阿姨习惯了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带娃却需要时刻盯着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她给孩子做的饭菜,女儿觉得不够营养;照顾孩子的方式,女儿也常常质疑,这让刘阿姨心里很不是滋味。
更严重的是,女儿家里的烤箱、洗碗机等现代家电对她来说如同“天书”,常常让她手忙脚乱。更让她难过的是,女儿偶尔会念叨她做饭难吃、电器不会用。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像针一样扎在刘阿姨心里。
长期的高压和紧张情绪,让刘阿姨的身体逐渐出现了问题。三个月后,她突然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头痛、腰酸背痛等症状,折磨得她寝食难安。女儿见状,急忙带她四处求医,但头部CT、B超等检查均未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医生考虑是心理问题所引发的躯体化症状。
于是,刘阿姨一家慕名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一科张学平副主任医师处寻求帮助。经过详细的量表测试和评估,刘阿姨最终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原来带娃和做家务本已耗费了刘阿姨太多的心力,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女儿偶尔的埋怨,都在日积月累间加重了她的抑郁情绪。
刘阿姨在经过两周的住院治疗后,她果断决定放弃了“继续带娃”,而是选择主动花钱请专业的育儿嫂来帮助女儿。“照顾孩子方面,专业人士比我有经验。如果有经济困难,我可以提供一定的资助。经过这几个月的带娃,我发现自己身心俱疲,现在我认为老年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儿女提供帮助,而不是无条件地全力以赴。”
不再一味带娃
越来越多的“新老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
张学平指出,事实上,门诊中像刘阿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老人”在面对帮子女带娃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父母理应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并已经形成了一种传承。但老人在照顾孙辈的时候,往往面临着身心多重的损耗,甚至可能“吃力不讨好”。
“照看孩子,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老人全天生活围着孩子转,既要安排好孩子的营养餐食,又要带孩子室外活动,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老人们就失去了自主安排生活、休闲放松的时间,心理压力成倍增加。”张学平指出,另外,由于老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有所差异,因而老人照看孩子,可能会因隔代教育的观念差异,在养育孩子上与子女爆发多次的争吵,不利于家庭和睦。因此,种种原因都让现在的很多老人越来越不爱“掺和”到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中。
目前,随着育儿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老人”在帮助子女分担育儿压力时,更愿意“出钱”而非“出力”。其中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是当代“新老人”主体,他们紧跟时代潮流,生活精彩纷呈。为了追求生活质量,他们走出“含饴弄孙”的狭小生活圈,积极参加夜校、旅游、养生等活动,更加强调过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在“新老人”看来,退休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帮助子女带孩子要根据自身意愿出发,不应该被道德与传统绑架。
隔代抚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义务
张学平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难题,两代人如果能够有商有量,携手共进,自然是好事。如果在带不带孩子这件事上有分歧,也应该理性解决。子女有选择生育的自由,老人也有带不带孙的自由,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
“首先,父母应是育儿的主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不能因老人帮忙就忽视自己的责任。其次,若老人愿意参与隔代抚养,可充分发挥其经验优势,如在生活照料、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给予帮助。但同时子女要注意与老人及时沟通,保持育儿观念的协调。”张学平表示,最后,无论谁抚养孩子,都要关注孩子的实际心理需求,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
事实上,“老人不帮子女带孩子”,从来就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社会系统性问题。现代女性生育后都希望重返职场,一来避免与社会脱节,二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老人则希望摆脱劳碌、被束缚的生活,在晚年找回自我;而作为家庭中受益最多的男性,应该看见并体察两代家庭成员的诉求,形成更合理的家庭分工。社会则应予以整体性支持,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不是抱持“抱怨—对抗”“投诉—无视”的二元立场。
隔代抚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义务。老人作为家庭的宝贵财富,我们乐见退休后的他们,追求多彩生活的脚步依旧轻盈、昂扬向上的心态依旧活跃、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依旧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