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萍 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大儿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控副主任委员等。曾荣获全年奖学金留学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优秀儿科青年医师”称号。专业方向:擅长早产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 许燕萍主任医师
每24小时,全球约有6500名新生儿夭折。大多数新生儿死亡(75%)发生在生命第一周,大约100万新生儿在最初24小时内死亡。
作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我见过太多父母抱着浑身插管的孩子冲进急诊室。每当这时,监护仪的警报声、呼吸机的嘶鸣声都会化作无形的重压——这里没有试错的机会,每一次抢救都是与死神的赛跑。
28周早产儿感染性休克
“医生!孩子突然全身发紫!”那天深夜,一个28周的早产儿被紧急送来。孩子躺在暖箱里,皮肤像透明纸般薄,全身布满瘀斑,腹胀明显,气管插管。我触摸到他冰凉的小手时,监护仪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SPO2 80,血压39/21mmHg,乳酸值飙升到10mmol/L——这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
我们立即启动“黄金一小时”抢救:三路液体快速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广谱抗生素像战士般冲进血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护士长在动静脉置管时,手稳得像外科手术机器人。凌晨4点,当孩子的尿量终于达到1ml/(kg·h),所有人绷紧的神经才稍稍松懈。
新生儿有哪些死亡原因?
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早产、分娩并发症(出生窒息/创伤)、新生儿感染和先天性畸形,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将近40%。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结构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侵袭。新生儿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是指脓毒症诱导的组织低灌注和心血管功能障碍。脓毒性休克主要为分布异常性休克,常同时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
在救治这类患儿上,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复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维持血压和血糖稳定等。
2.抗生素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依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待病原体明确后,调整为针对性的抗生素。
3.监测和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血气分析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大部分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可以康复,但仍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因此,早期就诊和干预至关重要。
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体征变化很重要
从临床经验和心得来看,以下这几点对于新生儿重症疾病的救治非常重要:
1.早期识别和干预:由于新生儿重症疾病的病情进展迅速,出院后,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体征变化,尤其是在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尽早就诊进行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气分析、血液培养等,以便及时确诊并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2.团队协作与多学科会诊:新生儿重症患者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如NICU科、外科、康复科等的共同参与。团队协作有助于制订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个体化治疗:每个新生儿的病情、体质和反应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抗生素的选择、呼吸机参数等。
4.重视家长教育与心理支持:新生儿重症的诊疗过程对家长来说是极大的心理考验,医护人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病情、治疗进展,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孩子出现哪些表现
是就医的信号?
再进一步来讲讲对家长来说,针对新生儿健康管理与家庭照护有什么能做的?我想讲这四点:
1.早期预防与护理
对早产风险孕妇加强监测,尽量延长孕周;必要时使用激素促进胎儿肺部发育。尽早完成听力筛查、黄疸监测等常规评估。对早产/低体重儿需加强体温、呼吸及喂养监测,注意保温和预防感染。
2.及时就医的关键信号
如果孩子出现少吃、少哭、少动、呼吸浅快、吃奶费力、皮肤青紫、黄疸加重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
3.家长心理支持
医护团队需及时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减轻家长焦虑。定期更新治疗进展,耐心解答疑问,增强信任配合度。建议参与家长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以缓解压力。
4.出院后照护重点
出院前学习喂养、体温监测、黄疸观察等技能,明确复诊时间。尤其对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要更注意保暖,包括通过“袋鼠喂养”、注意卫生(尤其是洗手)、按期评估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进行听力/视力筛查。早产/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母乳强化剂等特殊营养支持;按时接种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