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52岁的张先生走进了浙大二院麻醉门诊的诊室,他是为了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来进行术前评估。
张先生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时也没规律用药,血压较高,波动在160-170/90-100mmHg,而且空腹血糖也比较高,有7.9mmol/L,心电图上也显示有些问题。
在与麻醉医师交谈中,张先生一个不经意的说法引起了麻醉医师于静副主任医师的注意——他这半年经常感到头晕,又结合他的身体情况,认为需要进一步排查血压和血糖相关方面的情况以及对麻醉的影响。
在完善好动态血压监测、心超、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后,于静认为张先生血压没有得到控制,也确诊有糖尿病,且已经出现左心室肥厚的表现了。如果血压和血糖不得到控制,手术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风险。
于静立即联系了心内科、内分泌科的专家一起多学科会诊,给张先生作出了相关治疗意见,经过两周的血压和血糖调控,张先生血压稳定在135/85mmHg左右,空腹血糖降至6.2mmol/L。张先生顺利完成了胆囊切除术,术中麻醉过程平稳,术后恢复室观察期间也未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次日即顺利出院。
“我们医院的麻醉门诊,主要是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风险评估和术前准备。麻醉医师会为患者制定术前治疗方案,让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同时,还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麻醉方案。这样一来,不仅能确保手术安全,还能缩短住院和手术的等候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减少手术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术后能更快恢复。”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主任医师介绍,事实上,麻醉医师是最忙碌的“隐形守护者”。我们的工作贯穿术前评估、术中保驾、术后康复管理的全过程。麻醉医师是患者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守护者。
据统计,近50年来全球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1/10万以下,其中麻醉安全的进步贡献率超过70%。术前,麻醉医师是风险的“解码师”,是手术前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在麻醉门诊和手术前,他们会详细评估患者并调整患者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术中,麻醉医师全程保障患者安全,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术后,麻醉医师又是苏醒期的“安全守门人”,要确保患者顺利苏醒,并管理术后疼痛和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此外,在产房、无痛内镜中心等场所也能看到麻醉医师的身影,他们用专业技能全程守护患者。
3月24日-3月30日是第九个“中国麻醉周”。浙大二院为构建精准化术后管理体系,创新性地设立了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
“建立AICU的初衷和目标,是为了让部分高龄的、合并心肺疾病等基础情况差的、经历大手术的、术中出现大出血、剧烈循环波动等突发情况的患者能‘平稳着陆’。”严敏指出,麻醉医师对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变化的把控更专业,能够应对术后恢复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精准控制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